k516停运原因
k516由于上海疫情停运了。
K516/K517次列车从上海站到吉林站总共有27站,09:03发车,次日 18:57到达,全程耗时约33小时54分钟。
K516/K517次列车时刻表经过的站点有上海站、昆山站、苏州站、无锡站、常州站、南京站、滁州北站、蚌埠站、固镇站、徐州站、枣庄西站、滕州站、邹城站、兖州站、磁窑站、泰山站、济南站、德州站、天津站、山海关站、沈阳北站、铁岭站、四平站、公主岭站、长春站、九台站、吉林站?
K516停运的原因是因为铁路调图。由上海开往吉林方向的K516次列车,将在这次调图后,于2021年的12月28日(周二)恢复运行。 K516次列车。是吉林省首班始发进沪的列车,列车使用的是25G型客车,沿长途铁路,京哈铁路,京山铁路,京沪铁路,运行途经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六省两市。全程2442公里,需要运行31小时41分。
k76是否停运了
K76次列车是由宁波开往长春的快速空调列车。该次列车目前没有停运。每天16:11从宁波火车站始发,途经上虞,绍兴,杭州东,嘉兴,上海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蚌埠,徐州,邹城,兖州,泰山,济南,德州,沧州,静海,天津,唐山,昌黎,北戴河,山海关,锦州南,沈阳,抚顺北,清原,梅河口,朝阳镇,磐石,明城,烟筒山,吉林,九台在第三天9:39到达终点站长春火车站。全程2952公里,运行41小时28分钟。
K68次列车取消了吗
没有
k68次列车是一趟由福州开往青岛的快速空调列车。该次列车目前没有停运,仍然在正常运营中。每天15:50从始发站福州火车站发出,途经三明北,抚州,南昌,麻城,潢川,阜阳,涡阳,淮北,徐州,枣庄西,滕州,邹城,兖州,磁窑,泰山,济南,淄博,潍坊,蓝村,青岛北,在第二天20:50到达终点站青岛火车站。全程2076公里,运行29小时4分钟。
孔、孟、颜、曾四氏奉祀官是何时取消的
凡是到过山东曲阜瞻仰过曲阜孔庙的友友都知道,在孔府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皇帝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30个字作为行辈。
历朝历代只有"孔、孟、颜、曾"四姓氏是所谓"通天谱",这四家的祖先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颜回、曾参四大"圣贤"。四家所有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也遵照乾隆皇帝玉赐的30个字作为行辈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另外,此四姓为贵姓,答别人问时,不用免贵。
1944年,年仅6周岁也是孔子的第75代嫡长孙的孔祥楷,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册封为孔子南宗74代奉祀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南宗孔家奉祀官。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子民宣布停止祭孔,北京大学废去经科。
也许以上之述为孔、孟、颜、曾四氏奉祀官取消的时间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孔子之孙的再传弟子。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颜回】前521一前481,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孙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子"而且还以"仁义"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朝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姓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受儒致祭祀,无不尊奉颜子。
【曾参】前505年10月12日一前435年),名参(音骖)、字子與,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明成化初年传为嘉祥县人。
曾参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任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老伙计衷心感谢悟空的邀请)
奉祀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如在清初,清廷在对南疆壮族实行改土归流后,设奉祀官,管理原来土官家族的祠堂、祀田等,不涉及地方事务;如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国子监“文庙七、八、九品奉祀官各2人(咨补),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清史稿·职官志》);再如民国时期曾规定在孔子庙设奉祀官一人。但这些都与孔、颜、孟、曾四氏奉祀官有一定不同,四氏奉祀官均为民国时期改立。
说到四氏,其实涉及多人。先来说孔氏,孔氏有曲阜北宗和衢州南宗之分。主要是因为南宋时期,孔子第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下而致,这里不多论。元朝统一后,孔子第53代孙、第六代衍圣公孔洙让爵于北宗,而南宗渐弱。明正德年间,南宗孔子第59代孙孔彦绳得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并子孙世袭,南宗遂又恢复官职。清朝顺治九年,命孔子第65代孔衍桢承袭。清朝最后一任为孔子第73代孙孔庆仪,清同治三年(1864)承袭。
而北宗在元朝元贞元年(1295)孔治重新袭爵为衍圣公,一直延续下去;清朝又规定,衍圣公长子承袭爵位,次子在年十五岁之后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里的世袭并非父子世袭,而是随着衍圣公的更换而变化,如果上代衍圣公独子,则以继任衍圣公兼任。清朝最后一任衍圣公为孔子第76代孙孔令贻,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承袭。
孔氏除南北宗外,还有四配之一述圣孔伋,为孔子孙子,其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职即由上述所说的上任衍圣公次子承袭。
颜氏,系明景泰年始授颜子嫡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清朝最后一任为颜子第76代孙颜景堉于光绪十三年(1887)承袭。
孟氏,系明景泰年间始授孟子嫡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清朝最后一任为孟子第73代孙孟庆棠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代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式承袭。
曾氏,系明嘉靖年始授曾子嫡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清朝最后一任为曾子第74代孙曾倩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承袭。
而除了上述四氏外,另有东野氏、姬氏、仲氏、闵氏、冉氏(冉子伯牛裔)、冉氏(冉子仲弓)、端木氏、卜氏、言氏、颛孙氏、有氏、伏氏、韩氏、张氏、邵氏、朱氏等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上述是截止清代孔、颜、孟、曾四氏设立世袭五经博士以及孔氏衍圣公承袭的情况。
孔府祭典(图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
民国三年(1914)二月,袁世凯以国民政府名义颁布《崇圣典例》,并在当年四月和次年一月有过一定修改。依据《崇圣典例》,孔氏衍圣公爵位不变,而“将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即仅改五经博士等世袭职位为奉祀官。孔氏南宗孔子第73代孙孔庆仪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颜子第76代孙颜景堉、曾子第76代曾繁山、孟子第73代孙孟庆棠以及其余十余氏世袭五经博士生均改为奉祀官,这是第一批奉祀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国民党中常会第147次会议通过《尊崇孔子发扬文化案》,将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并给特任官待遇;复圣颜回后裔、宗圣曾参后裔、亚圣孟轲后裔仍为奉祀官,给简任官待遇;其中各氏奉祀官仍如旧。次年,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复圣第77代孙颜世镛为复圣奉祀官、宗圣第76代曾繁山为宗圣奉祀官、亚圣第73代孙孟庆棠为亚圣奉祀官,而述圣奉祀官则由孔德成兼任。
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四氏奉祀官基本都随之退往台湾,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仍保留相关制度,依据2009年台湾新的制度,将取消四配奉祀官制度,只保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制度,且为荣誉职衔。
清亡后,民国至今四氏奉祀官基本承袭情况如下:
孔氏衍圣公,清亡后保留,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首任奉祀官为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1949年前往台湾;第二任奉祀官为孔子第79代孙、孔德成长孙孔垂长,于2009年在台湾承袭。
孔氏南宗奉祀官,民国二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首任奉祀官为孔子第73代孙孔庆仪;第二任为孔子第74代孙、孔庆仪长子孔繁豪,于1923年承袭;第三任为孔子第75代孙、孔庆仪长孙、孔繁英(孔庆仪次子)长子孔祥楷,于1944年承袭,1949年,孔祥楷留在大陆,世职遂废。
复圣颜氏奉祀官,民国二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民国二十四年以四配故,给简任官待遇。首任奉祀官为颜子第76代孙颜景堉;第二任为颜子第77代孙、颜景堉长子颜世镛,于1918年承袭,1949年并未前往台湾,世职遂废。
亚圣孟氏奉祀官,民国二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民国二十四年以四配故,给简任官待遇。首任奉祀官为孟子第73代孙孟庆棠;第二任为孟子第74代孙、孟庆棠长子孟繁骥,于1939年接任(其父主动辞职),1949年前往台湾;第三任为孟子第75代孙孟祥协于台湾承袭,2014年去世,世职遂废。
宗圣曾氏奉祀官,民国二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民国二十四年以四配故,给简任官待遇。首任奉祀官为曾子第76代孙曾繁山;第二任为曾子第75代曾庆瀼,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接任,并未正式授职,一直代理;第三任为曾子第74代曾宪祎,民国三十一年(1942)接任,1949年前往台湾,是现今唯一的四配奉祀官,但其于2005年起因行动不便,祭祀活动多由其次子曾庆泓代行。且曾氏奉祀官继任与其他均不同,为推举制,曾宪祎即由曾约农、曾宝荪等族人推荐。
述圣孔伋奉祀官,一直由上任衍圣公次子承袭,如无子则由衍圣公兼任。首任奉祀官即由大成至圣奉祀官孔德成兼任;第二任为孔子第78代孙、孔德成次子孔维宁,2010年去世,世职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