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中闲人作一首诗怎么
山中留客朝代:唐代作者:张旭原文: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译文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
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
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玉米春旱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预防玉米春旱
对于华北及西北地区丘陵干旱地区的旱地来说,玉米春旱是比较常见的。我所在的晋西北地区大部分玉米田都属于这种情况,但老百姓对于玉米春旱都有相应的管理。
玉米春旱的危害非常容易识别,首先是在种植前土壤水分不高,一般情况下黏土含水量小于12%、砂土水分小于6%,都不适合于玉米的种植。然后是玉米播种出苗后,苗严重萎蔫,叶片发黄无劲,生长到拔节期时,满地玉米生长不齐,证明玉米叶片蒸腾较少,吸水性不强。
玉米春旱的直接危害就是苗期缺水倒致玉米根系生长不旺,影响后期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以及对于籽粒发育的完全性。打个比方说,小孩子营养不良或者极度缺水,会产生厌食等症状。玉米缺水会直接影响营养的吸收,以及后期的叶片生长及光合作用。
玉米旱田的春旱主要来源于底墒严重不足,以及后期雨量不足。雨量不足是客观原因,农民没法子召唤老天爷,但底墒不足则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一、底墒不足的春旱预防
对于旱田来说,形成春旱就是底墒不足,底墒不足一定形成播种困难,播后出苗困难,出苗后生长不旺,缺苗断垄,苗不齐,叶不挺。
1、选择耐旱玉米品种
越是干旱地区,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更为不高,听天由命的思想更为严重,收多少算多少。在这种思想下,还要进行其它保墒活动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只能在耐旱玉米品种上下功夫了。
选择耐旱玉米品种主要是能够促进根系生长并且根系发达, 这样玉米根可以扎入较深,以便吸收土壤中更多的水分。特别是在玉米叶片生长水分较少时,叶片的气孔打开度小,光合作用下降幅度较小些。
2、秋深耕
土壤深耕是自古以来抗旱保水的主要措施之一。秋季收获后,将土壤深耕30厘米以上,可以将深层的土壤翻起,经过太阳晒过,减少病虫害,并且可以将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土粒间的储水结构形成,以便于水分长久地保存下来。这利于开春后玉米播种有足够的水分支持。
3、对于秋冬降水不多的旱地地区,则应在冬季留茬,开春后进行深松整地,免耕播种,以提高抗旱能力。
二、对于雨量不足的春旱应对
对于雨量不足的春旱,在播种后应进行及时除草,起垄覆土,以切断土层,同时减少杂草对水分的吸收。这些除草劳作现在一般情况下农民很少使用,主要还是因为旱田玉米产量不高,不舍得劳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还是使用现代科技进行:
1、在使用除草剂灭草的前提下,播种时使用地膜覆盖措施,以增加土壤温度和蓄水作用,保证玉米芽和苗的健康生长,同时保证水源不断。现在这种措施使用比较多。
2、玉米割苗。当玉米生长到4-6片叶时,人工或者机械将玉米苗割到留1片叶的水平,这样可以保证玉米出苗齐,同时迫使玉米苗强制用不多的水分被玉米根部吸收,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也就是说在玉米生长初期强制玉米深扎根,寻找更多的水源。实践证明这种措施是非常管用的,对于旱田苗期缺水非常管用。
关于玉米春旱,它的危害相当大,我们应该积极地按照老方法进行土壤深耕或者播前深松、镇压、耕播,还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对蓄水、保水进行人工干预。当然还应该根据耕地的实情,能进行滴灌措施的一定要进行,这样玉米长下来不比水田打得少。我在晋北的原平、神池、五寨、偏关等地都有看到相应成功的应用。
我们梁平这里主要是种植春玉米,对于时常发生的春旱,农民早就有了预防它的策略。那么玉米春旱的危害有哪些?又要如何预防玉米春旱呢?详情如下:
一:玉米春旱的危害有哪些?
【1】播种期延迟 在一些水源缺泛的地区,遇春旱会导致无法耕种玉米,这种情况只有等雨才能播种,因此很容易错过玉米的适播期。延期播种会导致玉米苗期,不能充分利用最有利玉米抽穗扬花的生长季节,导致植株适应性差,以致于减产。
【2】植株长势差 出苗后遭受春旱的玉米,长势很差,苗小根弱,叶黄茎细,生物产量大幅度减少,导致产量下滑。
【3】苗株参差不齐 播种后遇春旱,会导致出苗不齐。相同的地块有些苗壮,有些苗弱,更有些穴没有苗,这样会存在个体差异,群体整齐度降低。后面补苗又跟不上前苗的长势,造成大苗欺小苗的情况,以致于田间空杆率增加,小穗增多,更会出现成熟度不一致的情况,造成田间管理难度。
【4】发育迟缓 在营养生长期,无论何时遇干旱,都会延缓玉米生殖器发育,导致抽雄吐丝期延迟,使两花相遇时间变短甚至不相遇,导致授粉受精不良,以致于后期秃尖、缺粒、空棒的玉米增多。
二:如何预防玉米春旱?
【1】因地制宜采取保墒耕作技术
只有解决土壤蓄水功能的方法,才能满足旱地玉米需水要求。首先要给土壤建立一个“蓄水库”,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抵御旱灾能力。那么如何建立“土壤的蓄水库”呢?我认为宜采取保护地耕作措施,深松整地或者春秸杆粉碎还田覆盖,或不翻动土壤,或免耕播种、耕播一次完成复合作业,可提高土壤的蓄水功能。
【2】品种以耐旱品种为宜
遇春旱时,选择抗旱性、抗逆性强、发芽势强、发芽率高的丰产优质玉米品种,保证播种后烂籽少甚至不烂籽,使其出苗齐全壮。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出苗快,并且根系深扎,能吸收到来自土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并且叶片气孔开张度较小,叶鞘茸毛多,因此叶片蒸腾作用较小,水分流失慢。后期灌浆速度快、时间长、经济系数高,因而产量高。
【3】种子处理
采用干湿循环法处理种子,可有效提高抗旱能力。先把精选的玉米种子(包衣的除外)在20-25度温水中浸10-12小时,捞出后晾干播种。这样对种子起到一个抗旱锻炼的作用,播下后发芽快,根系生长快,出苗长势健壮,叶片宽大,含水量充足,应对春旱很有效果。
【4】地膜覆盖和秸杆覆盖播种
覆膜栽培可防止水分蒸发、增加地温、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起到保墒、保肥增产的效果。并地面覆盖物秸杆后,使地表处于遮阳状态,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少地面径流量,增加土壤对雨水的积蓄量。
【5】抗旱播种
根据玉米生长习性,进入适播期后遇干旱,可采用:一是抢墒播种;二是催芽或催芽坐水种;三是起干种湿、深播浅盖;四是育苗移栽;五是免耕播种;六是坐水播种等。这样播种后,出苗齐全壮,幼苗长势好,耐旱能力强。另外,育苗移栽可控性强,还可以实现适期早播,缓解与前作共生期内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有利于保全面,争齐苗、育壮苗。
【6】合理密植与施肥
要依据品种特性、整地情况 、播种方式和保苗株数等情况确定播种量。 保证全田的种植密度,在播种时应留足预备苗,以备补栽。增施有机肥不仅养分全,肥效长,而且可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肥、气、热,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增施磷、钾肥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但氮肥不能太多,多了会引起徒长,导致植株适应性差,易脱水;过少植株长势弱、根系不发达,不耐旱。玉米根系分布有趋肥性,深施肥可促使根系下扎,提高抗旱能力,正施肥(施肥于种子正下方)应注意种子(或幼苗)与肥料的间距,以免水分亏缺时发生肥害。
【7】抗旱种衣和保水剂的应用
保水抗旱剂在旱作玉米上应用有两类:一类是土壤保水剂 ,可将土中多余水分积蓄起来,减少渗漏及蒸发损失,起到“土壤水库”的作用。使用方法:先给玉米拌种,再进行穴施、沟施等。可提高土壤保墒效果,使种子发芽快,出苗齐,幼苗生长健壮。另一类叫叶片蒸腾抑制剂,如黄腐酸等溶液,喷洒至叶片后可降低水分蒸腾,增强抗旱能力,提高抗旱效果。
【8】加强苗期田间管理
玉米苗期以促根、壮苗为中心,要做到紧促紧管。及时全田查苗补栽,并看苗追肥,田间有草要早除,并结合中耕培土,做到有病虫害早防早治,力争植株在穗分化前能形成较大的营养体。
综上:玉米春旱危害很大,只要运用各种栽培技术防范措施及保水剂的合理运用,可有效防旱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