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大雁塔
古代的范围有点广,应该特指唐代。
大雁塔位于慈恩寺内,曲江池旁。它以玄奘译经而为后人所知。但是在当时却是科举活动的重要据点。文人向往那里,怀念自己奋斗过的地方,更是期待放榜后的荣耀与风光。
中榜学子的拜谢与宴游,比较著名的活动都在大雁塔周边展开。
曲江游,“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处是瀛洲”。平民百姓,公卿贵族皆赴此胜会。群众的狂欢中,充满了对新科进士的赞美。甚至还有直接从中挑选女婿的,可见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诚不欺我。
杏园宴。杏园宴的主要项目是“探花” ,所谓探花,指在进士中选择两位年少俊美者,即“探花郎”骑马游于曲江各处,采摘名花。孟郊《登科后》就是描绘这一场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雁塔题名,随即新进士至雁塔题名题诗,留下自己满心欢喜与踌躇满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后的得意流传至今。故当时文人最向往大雁塔,也不难想象。
正因如此,大雁塔也成了文人登高抒怀、雅聚的地方。天宝十一年,高适、岑参、杜甫、储光羲等人共登塔题诗,各留佳句。
现在的大雁塔虽不复当时辉煌,但仍是本地市民休闲娱乐,外地游客打卡拍照的圣地。文人粗人,皆向往之。
古朴庄重
大雁塔建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今存。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五层砖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因为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广场始建于公元589年的大雁塔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译经。大雁塔广场就位于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脚下,它是亚洲最大的唐主题文化广场,已经成为西安百姓宜赏宜聚、观光休闲的一处文化旅游胜景。国学大师霍松林教授游览后欣然题诗:“水木清华楼殿新,繁花似锦草如茵。广场兼具园林美,览胜休闲乐万民。”
大雁塔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占地近1000亩,包括北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慈恩寺。其中,大雁塔北广场是陕西省的“文化景点”和“形象景点”。
解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原文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意思是:过去那种穷困窘迫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今天我高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千古名句。"春风得意"原指读书人考中后的得意心情,现在一般形容事情办成功,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情态。
赏析: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洚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但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也表现了其气量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