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初晴鸟语花香诗句
暮雨初晴鸟语花香,是一句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
暮雨初晴,指的是雨过天晴的时候,天空中的云彩开始散去,阳光逐渐出现。
鸟语花香,则是指春天的气息,鸟儿开始欢快地歌唱,花儿开始绽放,散发出芬芳的香气。
这句诗句的意境非常美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开始复苏,万物开始重新生长,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如果想要更好地感受这句诗句所描绘的春天景象,可以去户外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可以听听鸟儿的歌唱,闻闻花儿的香气,感受春天的气息。
同时,也可以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这个美好的季节中。
暮雨初晴鸟语花香因为这句诗描绘了雨过天晴的美好景色,鸟儿在枝头唧唧叫,花儿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和美好体验。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让人们从中汲取到灵感和启迪。
暮雨初晴鸟语花香这句诗也是诗歌中的精品之一,传达出的清新、愉悦的感觉深受人们喜爱。
暮雨初晴,鸟语花香。
这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暮雨过后的清新景象,空气中弥漫着花卉的香气,鸟儿在枝头歌唱,非常富有生命力的场景。
这句诗通过洋溢的雨露和植物的香味,展现了美妙的大自然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敬畏。
暮雨初晴鸟语花香的描写有很多变化,比如有的描写鸟儿喧闹,有的描写植物生长繁盛,不过每一种描写都表达出了美好的自然景象,而这种景象也启示着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另外,在当今城市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很难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景色,所以这句诗也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要时刻珍惜自然,保持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暮雨初晴鸟语花香是非常传统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这句诗通过描绘雨过天晴的场景,暗示了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状态。
鸟语花香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花儿的芬芳香气。
这句诗可以引发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拥抱,同时也可以引发人们对文学的思考和创作。
"暮雨初晴鸟语花香"是一句形容春天景象的古诗词,意味着雨过天晴,万物复苏,鸟儿欢鸣,花香四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句诗句常常被用于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可以延伸探讨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对于生活中的人们,也可以想象着在暮雨初晴的时候,去赏花、听鸟儿的欢唱,感受春天的美好。
柳永宋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怎样赏析
喜欢宋词的朋友,相信除了会为东坡词的豪放之气顶礼,也定会为柳永词的婉约细腻所折服。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者,柳永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至于“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一篇《八声甘州》更被东坡巨眼识得,高度褒赞其“不减唐人高处”。不曾轻易许人的东坡何以对此词青眼有加?我们一起来探讨赏析,寻求答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人称白衣卿相的柳永,出身于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有幸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 他早年便抱有强烈的报国理政之心。但无奈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心情郁闷之极,便常常出入于歌楼妓馆、寄情于山水之间。因常年四处漂泊,饱受羁旅之艰,其词除了写尽市井繁华、歌妓情愁,他更特别擅长表达羁旅行役之苦。而作为羁旅之作的典范,《八声甘州》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看释义:
雾雨潇潇,洒满江天。暮色欲合中清秋如洗;凄凄霜风里天气寒凉。云消雨霁,凭江瞭望,关河凄清寥落,残阳斜照高楼。凡过眼处,千红凋零,万绿渐消,众物华彩尽收。惟有一江秋水,无言汩汩东流。
实在不忍登高远眺,凡凝望、但只见故乡渺远,那放逐的归思如何能收?感叹一年行踪,缘何苦苦异乡长留?料想佳人必定正妆楼眺望,切切期盼中,多少回错把天边行船,误作了情郎的归舟?她何曾想到,此时的我也正斜倚危栏,那深重的思念,早已凝结成愁!
词的上片重在绘景。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一切关于景物的描绘都是为了渲染某种情感。上片诸景渐次呈现中,一个“对”字打头,暮雨,霜风,关河,残照……聊聊几处萧条景物的铺陈,便把肃杀的清秋意境写了个侧底。“清”、“凄”、“冷”三个形容词的连用,又成功托出词人此时悲戚凝重的心情。此情此景也牢牢摄住了人心,不仅让思归游子瞬间被满目的悲秋之气袭了个满怀,读者的心境也深深受到感染。此种铺排,实在堪称“以哀景,述哀情”的典范之笔。
上片情景备至,下片便自然要转入抒怀。起笔重述思乡的隐忍和流落他乡的凄凉。词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把自己漂泊异乡,急切思归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推己及人,把家乡苦盼情郎的思妇之情也写得曲婉备至。如此,下片短短数句的包容量即刻蔚为可观,词作艺术表现的张驰有致,情感起伏的跌宕回环,不禁让读者读罢大呼过瘾。而这种上下片情景交融,严谨细密的章法结构,更助力了这首词,最终成为词史中的一座丰碑。
(本文为风西夜昨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者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及作品出处,凡有违者必予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