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人挤爆西湖,西湖有什么好玩的吗
西湖爆满不外乎几个原因:一、不要门票,不必为高昂的票价烦恼,这叫有噱头;二、名气大,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名声在外,这叫有名头;三,湖光山色,景致不错,这叫有看头;四,历史文化厚重,有故事,苏堤、白堤、三潭印月、断桥......无论哪个景观,都能讲出一堆故事,这叫有说头;五、周边景点可看的东西多:岳飞庙、雷锋塔、西冷印社等等,光西湖周边,一天也看不完,这叫有玩头。
如此而已。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去,假期想去旅游,一般都会去别人说的著名景点看起。其实真的没有什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你到那个地方后,在心里打下卡,我也算是到著名的地方旅游过的人而已!如果真的要认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的会,一两天是感受不出来的,所以想这种小长假还是不要去凑热闹啦~
主要还是名气大,所以大多人还是一种从众心里吧。
尤其平时比较忙、工作和家庭的事儿比较多的人,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外面的风景,于是到了节假日又急着带家人孩子出去看看这种心理的朋友,多半会去这样的地方。
其实这样既不好玩、性价比还低、还更累的……
我觉得真正懂得旅行又有时间的朋友大多不会去吧
去的人太多,白素贞都找不到许仙了!
去杭州西湖旅游,不要赶假期扎堆,这种地方,抽上几天假期,约上三五好友,湖畔相伴,缓缓而行,细看每个景观,慢品每个故事,过苏堤白堤,如穿行于历史长河,兴致来时,尝东坡肉,品龙井茶。
这才是旅游!
平时去西湖还是不错的,景色宜人,波光粼粼。在西湖边找个咖啡店坐坐,惬意啊。奉劝大家,节日里千万别去景区人挤人,时间都花费在路上,游玩无品质,有什么意思呢?我就是这样,节假日在家,近处走走亲戚,平时安排出去游玩。
学生“打卡”挤爆博物馆,有些家长为何埋怨教育,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事件真相:
为什么这段时间博物馆参观人数会爆满呢?原来假期接近尾声,还有许多同学的寒假假日小队活动到有“红色教育”的场馆进行参观的任务还没完成,于是大多数家长都抓紧在寒假的最后一个双休日,带孩子完成假日小队活动。
而说到红色教育场馆,家长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浙江省博物馆”以及“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这两个地方,也难怪这两个场馆人数会爆满了。
网友现场拍摄:
做了六年的小队活动,第一次碰到这样的(网友实拍图)
看到了吗?寒假作业:“到有红色教育的场馆进行参观。”
每逢遇到这样的事情,真的是恶心,就和之前回答过的“手抄报”一样:上有对策,下有政策。
如果真要做这一份作业,那么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去一趟,而是事前准备。学校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多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博物馆的实物,感受过去先烈们的精神,感受自己国家的强大。
反问一句,这些到此一游的家长们,有几个对博物馆里面的内容有认知的?
我带过类似的研学路线,去的是江门新会的周恩来纪念馆,如果你不给孩子准备有目标性的东西,例如研学手册(要学习什么,自己能感悟什么),仅仅是到此一游的类型,不光是家长,孩子也会觉得这是无聊至极的活动,完全不如在家里“吃鸡”。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提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包括春秋游也会纳入这样的学习板块(教育厅的文档,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搜索一下)。
那么,如何让这样的活动产生真正的意义,对孩子有深刻的影响?根据我做过的研学导师的经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研学手册:
研学手册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简易版的不难制作,手绘也是可以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可,就是制定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路线,制定安全准则。
2. 事前攻略。
这个部分,其实家长们稍微动动手指,百度一下就可以得到很多的资料。
通过图片、文字,故事,给孩子提前做一个铺垫,做一个科普,尽量生动一些。
只要是景点,不论大小,攻略都不难找。下图是我随手一搜的,红色箭头是自己加的。
与手抄报的不同,参观活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的印象非常深刻。就拿前面说的周恩来纪念馆的活动来说,那一批孩子都做过相应主题的手抄报,而真正有目的的参加过纪念馆实践活动孩子,在课堂上对于周恩来总理的感悟是十分深刻的(分数见真章,抛开了一堆同班但是没参加过的孩子)。
在这里,恳请家长们认真的对待这样的实践作业。
和所有家长一样,我对这类红色景点一点感觉都没有,确实很闷,很无聊,很虐人。但是有一句话改变了我:如果要摧毁一个国家,就摧毁他的文化吧!
为什么现在的男孩子娘炮盛行?因为韩流。
为什么现在的女孩子如汉子般?因为男人都娘起来,不能抗桶装水了,自己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还有各种文化在摧残着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红色精神。
有点讲上脑了,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