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不用想立刻说出一首唐诗你会记得哪首
当有人浪费粮食的时候,我会立刻想起唐代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即公元七百七十二年。祖籍安徽亳州,历仟金坛、乌程、晋陵等县县令,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愤怒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劳动,挥汗如雨落入土地,感叹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粒粒都是汗水凝成的,要珍惜!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没有什么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汇,只用叙述的形式来表达。
思乡之情,在异乡人最普通、最平凡,也最典型、最强烈的情感,从古至今,有无数的诗人墨客吟唱过这种主题的诗,但我认为表达得最率真、最自然、最单纯、内涵最丰富、最容易理解、最深刻应该是这首《静夜思》。
常听闻“苏锡常”三字,为何这三座城市能并列相称呢?你怎么看
苏锡常这个叫法很早,具体来源也说不清了,我81年出生的读小学那时就有了,那时的书上说苏锡常三市总和超过了上海,这里要说明下不要用现在的眼光看上海,80年代的上海笔现在在全国的经济政治比重牛叉太多了,当然现在也很厉害,但现在我年纪也40了,我们这边按虚岁算 我的理解是,苏锡常代表的是苏南模式的三个阶段,其实这里最早崛起的是常州,依次无锡最后才是苏州,其实苏州真正起来确实是90年代后的事了,不要看整体GDP 因为苏州比常州无锡大的多,就说我们老百姓,我本身就是苏州农村人,真正家家户户开始平房改建楼房的年代就是90年代初期那段时间是大爆发,85后建楼房的家庭还是狠局部的一个小队也就那么两三家,当然这里也得说明下江苏是平原 政策不一样,现在的苏南农村的房子普遍是比不过苏北农村的,更不用说浙江,苏北因为建房晚点,浙江是山多不限制,至少2016年前是这样,但2016年后没拆迁的还留着的农村是可以重新建房了,原则不能超过两层,而且是政府指定的几种房型图纸,你现在看到在建三层的其实也是两层就是指定房型中的一种,高度放宽了点,两层变三层,但房型还是指定的,所以大部分看着千篇一律都是这种伪三层的建的多,毕竟多一层多100躲平米 。
"苏钖常"是苏州、无锡、常州三个江苏省省辖市的简称。把这三市並列相称,原因是这样几个:
一是地理位置並列并紧靠。在沪宁铁路,常州位于上海和南京的中间。沿铁路线向东,依次是无锡、苏州、上海站,且都挨得很近。
二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同属吴语系。尽管各有其方言,但彼此在语言上基本上是相通的,交流也没有什么困难。江苏其他地区就均不属吴语系了。
三是苏州、无钖、常州三市,是江苏南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又是有京杭大运河穿越、太湖相交融的地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强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三市经济发展都很快,除了市管县的不可比因素外,三个市的市本级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並驾齐驱。也一直位于全国较前的位置。苏州因管辖的发达县(市)最多(有5个),所以经济总量在全国巳名列前矛。
四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世时,曾对苏州、无锡、常州经济的发展专门作过调查,写了调查报告,把三市的发展称之为"苏南模式"。並在文中把三市简称为"苏锡常"。
换个说法就是苏南,明清时期的苏南三府,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松江府成了上海市,常州府除了府治武进,其他的县组成了无锡市。武进拉来了溧阳和金坛,成立了常州市,经济差也是必然。
现祝大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安康,少出门。
苏锡常是对苏锡常都市圈的一个简称,在去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中,多次提出了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视程度,苏锡常是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城市组成的一体化的城市圈。
苏州毫无疑问是我国最强的地级市,GDP超过了很多省会的城市。苏州的发展质量也非常高,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前列,但2019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无妨,苏州仍然是我国最强的基地的地级市。
无锡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万亿城市GDP成员,无锡也有曾经有辉煌的时刻。最辉煌的时刻,GDP在江苏排名第一,现在GDP在江苏排名第三,无锡还是江苏人均GDP最高的城市,说明无锡的发展质量在江苏其实是最高的,而且无锡的房价在江苏相对于收入来说是最低的。
常州虽然是三个城市当中经济最小的,但是常州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常州城区的GDP在三个城市排名最高的,常州城区的GDP排高于苏州和无锡的城区GDP,说明常州市辖区的发展质量是最高的。
总而言之,苏锡常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比较高的,去按照人均GDP计算,苏锡常能够算得上发达地区,苏锡常是我国苏南模式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