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牧陶谦自己有两个儿子,他为什么还把徐州让给刘备
曹操的父亲曹嵩一家被徐州牧陶谦的部将杀害后,曹操为父报仇,亲自带领大军南下进攻徐州,曹操势如破竹,连下十几城,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徐州危在旦夕。
陶谦向冀州的公孙瓒求救,公孙瓒就派田楷和刘备带兵前去救援,后来曹操因为后方空虚,兖州被陈宫和吕布偷袭,被迫退兵回兖州平叛。
徐州之危解除后,陶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自己的徐州牧托付给了刘备。那么,陶谦自己明明有两个儿子,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徐州地处平原,自古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以当时的诸侯都对徐州这块宝地垂涎三尺,必欲吞之而后快。陶谦知道自己儿子水平不高,才能还不如自己,是肯定守不住徐州的。
二: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徐州如果传给儿子,曹操知道了肯定会再来攻城,因为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到时候玉石俱焚,这是陶谦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三:刘备善于结交人才笼络人心,虽然刘备到徐州的时间不长,但是陶谦知道自己的手下大部分人已经被刘备收买,与其以后被刘备夺权,不如现在就做个顺水人情。
四:刘备和曹操无冤无仇,刘备接任徐州牧后曹操不一定会再来攻打,就算曹操再来攻打,凭刘备的声望也一定可以守住徐州,这样自己的儿子和家属也可以安享富贵。
陶谦让徐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心甘情愿和真心实意的,因为它让多方都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的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徐州内忧外患,是个烫手的山芋,他的两个儿子根本搞不定,不得不找刘备来接盘。
在《三国演义》第十回曹操起兵攻打徐州为父报仇时,糜竺对陶谦说他“久镇徐州,人民感恩”,不过这只是小说里的说法而已,实际上陶谦和徐州士族的关系并不好,双方矛盾紧张。《三国志》记载,徐州名士赵昱、徐方等人因为为人忠直而和陶谦疏远,陶谦重用曹宏等“谗慝小人”,结果导致“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
陶谦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在徐州立足,无非是因为他来徐州的时候从老家丹阳招募了一支丹阳兵,有武力作为后盾。不过东汉时期士族势力强大,和徐州士族的关系紧张,无疑让陶谦在徐州的统治并不稳固。
而更糟糕的是曹操父亲在泰山被杀以后,曹操迁怒于陶谦,率兵攻打徐州,陶谦大败,曹操先后攻克彭城、琅邪、东海各郡国,大肆屠杀,加上原下邳国相笮融洗劫广陵郡,杀烧掳掠,除了下邳国外其他地方都被打烂了。陶谦一度打算跑路,“欲走归丹杨”,幸亏张邈、陈宫勾结吕布在衮州作乱,曹操匆匆回去平叛没空再管陶谦。
陶谦虽然躲过一劫,但是徐州各郡国大多遭受兵灾,泰山寇昌豨占据了东海,手下部队损失惨重,地方士族也颇有不满。而外面也不太平,袁绍、袁术、曹操都对徐州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是真正的内忧外患,他的两个儿子根本搞不定这个局面。
除了自己儿子外陶谦其他选择也不多,下邳国相曹豹倒是陶谦的心腹,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显然没法担当州牧的重任。徐州士族大多和他不睦,也不可能从徐州士族中选择继任者。相比下,刘备也是一个外来户,而且实力不强,需要依赖自己的丹阳兵,同时刘备出身涿郡刘氏,又率兵来救徐州,对于徐州士族来说相对能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陶谦选择了刘备来接任徐州牧一职也就不奇怪了,倒是刘备真的谦让过,知道自己实力不够,徐州这局面不好接手。陈登和北海相孔融再三相劝,陈登还特意派人去疏通袁绍,得到袁绍一句“诚副所望”的夸奖,刘备才敢出任徐州牧,不过他也就能管管下邳和豫州的小沛,其他地方根本管不到。
陶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故事,都是因为:陶谦和曹操交恶,导致曹操二伐徐州,屠杀了大批的徐州军、民。
陶谦打不过曹操,便去向青州田楷求援,田楷带了刘备等人前来支援。即便如此,刘备也打不过气势汹汹的曹操军,一连串的败仗打击下来,困守在郯县的徐州牧陶谦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准备弃城而逃。
但是事情的转机是:陈留太守张邈联合流亡的吕布一同攻占了兖州,把曹操的后方给夺了,曹操听闻变故,便赶紧从徐州撤军,返回兖州和吕布、张邈一争高下。
松了一口气的陶谦也没缓过劲来,没几个月就病逝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陶谦形象】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的,陶谦临死前跟糜竺这些幕僚们商议,认为只有刘备才能安定徐州,所以这才把徐州拱手送给了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陶谦形象,陶谦让位于刘备】
回到正题
在裴松之在注引《吴书》中提到陶谦有两个儿子:陶商、陶应。他还特别说明了,这两人都没有出来做官。
所以很多人就有疑问:为什么陶谦不把徐州传给儿子继承?
你看刘焉、刘表他们不就是把州牧的位置传给儿子吗?
其实这个问题中的道理很简单:
刘焉、刘表这些人是出身汉室宗亲,他们在生前都有不臣之心,他们选择让儿子继位,继续割据地方以对抗汉廷,是早就想好了的事。
反观陶谦,他一心忠于汉廷,何况他也不具备让儿子继续割据地方的政治资本。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陶谦形象,陶谦病重】
其实,就是曹操二伐徐州对陶谦的打击影响。
陶谦本是扬州丹阳人,在徐州围观,因为自己和曹操的私怨导致徐州百姓惨遭屠戮,他也深感愧疚;如果陶谦继续让儿子在徐州做官,引来曹操继续报复,恐怕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让徐州百姓再次遭到曹操报复?让自己儿子最终再被曹操杀死,自己惨遭灭族?这些都是陶谦不愿意看到的身后事。
所以,陶谦选择让出徐州,对自己后代,对徐州本地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出发点其实在于陶谦到底是怎么想的。其实我的答案和所有人都不同。陶谦其实是装模作样,收买人心,他并不是要把徐州让给刘备,说这话是在试探刘备,如果刘备收了徐州说不定刘备就死了,刘备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怎么也不要,陶谦的想法就是要收买刘备辅助他儿子。为什么我会怎么想,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土地给一个不相干的人,有人会说有,当然确实有,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为了博取好名声把位置让给臣相子之,结果燕国内乱,被齐国灭国,全靠燕昭王金台招贤得到乐毅才崛起。其实三国就是一个尔弥我榨的社会,如果你当真了,你离死就不远了
很多人印象中,陶谦就是一个没什么能力的垂垂老朽。但事实上陶谦这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汉灵帝时期,北宫伯玉等率领羌胡进犯三辅,汉灵帝随即派遣皇甫嵩率军讨伐。当时皇甫嵩出征时也明确表示需要帮手,陶谦就在此时跟随皇甫嵩一同出征。因此立下赫赫战功。从这里可以看出陶谦并非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毕竟征战沙场这种人他都不怕。这种人怎么可能是一个软蛋。
后来皇甫嵩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贬,朝廷任命张温继续率军讨伐羌胡叛乱。张温对于陶谦十分的重视,但陶谦因为看不上张温的为人,因此对于张温从不假辞色,甚至还曾公开羞辱张温。张温大怒就贬了陶谦。但后来被人劝谏之后,张温对于陶谦的态度又像从前一样优荣再三了。可见陶谦这个人是有能力的。否则以张温的脾气,他也不可能惯着陶谦。
中平五年徐州再度受到黄巾作乱影响。陶谦奉命入主徐州。陶谦到任后先是快速的拉拢了徐州本土势力。之后陶谦又力排众议任用亡命东海的泰山人臧霸及其同乡孙观等为将攻打黄巾。徐州黄巾因此被破,陶谦从此坐稳了徐州。再后来董卓乱汉后,陶谦虽然没有参与关东联军。但陶谦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汉献帝,甚至向起兵迎奉汉献帝,但最终也没有成功,不了了之了。
后来年纪大了的陶谦看到乱世来临,为了拉拢曹操,所以就想拍曹操父亲曹嵩的马屁,结果马屁没拍成还得罪了曹操。这才有了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入主徐州的事情发生。陶谦自己的徐州让给刘备这个外人,乍一看陶谦点举动有点老糊涂的意思。但仔细一想,陶谦这一手可是相当绝的。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陶谦的儿子没什么能力,所以即使把徐州传给儿子,他们也守不住,最终结果还是徐州被夺,他们自己也被曹操杀死。
而陶谦把徐州交给刘备,起码保证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安全。当时刘备虽然实力不强,但能力还不错,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就是施恩刘备。刘备自然要善待陶谦的儿子。所以里外里陶谦都是不吃亏的。不过话说回来了,陶谦让徐州是他死后由糜竺代为传达的。也或许陶谦根本没有传位给刘备,而是糜竺自己擅自做主假传了陶谦的遗命。这都是有可能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有没有哪些比较江湖的简短句子
敌给我一掌,我还他一拳!这里面讲的是打打杀杀的恩怨江湖,而这又像是个人恩怨杀红了眼,但是这样的恩恩怨怨必然会有一个缘由就是钱和女人,没来由的为了这两样东西,就有了富贵险中求的江湖的拼搏精神甚至这其中还带有一丝的江湖气,这个远离太多杀戮的和平年代,这样的鲜血淋漓更多的让人热血沸腾,这样的事情事实上是因为没有生存能力而又无计于现实的残酷所以才萌生出来的闯荡江湖的想法,但是这是在做坏事,并且没有侠义精神,并且是在小范围内一展其英雄鲜血的一面,这样的事情看多了,内心会因为其淹没了正义,而这样的正义会被这样的热血而唤醒所以这是带有正义感的片场,说是片场,还会因为其只是观众席上的信息以及这样的信息带给人的感觉而已,于你自身来讲,并没有失去什么,亦没有损伤分毫,所以,这其中的恩怨是非就是,其是有目的的敛财和敛色,这样的恩怨情仇但凡有利益纠葛,那么则是做事的举手之劳,但是这与正义无关,是做坏事的方法和手段而已!
你听过哪些怦然心动的诗句
《想吻干净整个春天》
文/白鸽兒
箫吹过春的叹息
花儿变成了雨滴落在风里
琴弦拨乱了云河
窗外流动着春天的味道
淡淡的馨香,柔软的微风
触手可及
断续的乐曲带着一天的星
如诗般掠过
望着静处的月明和枝头的花朵
浅醉在心底
春天,我想明目张胆地
推开你的窗向你索要四月的暖
给一瓣落了的樱花做欠条
你欠我一个自由自在的春天
现赊几个美梦做贷
我要贷款买下个明媚季节
抵押是我兜里的奶糖
想要一眼就能看见心上人唇峰
一见面就吻干净整个春天
……
#疫情# #你安好,我无恙# 🕊2022.4.11
毛主席的诗,娄山关里最后两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什么时候读起来都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给人一种奋斗的勇气,不屈不挠的斗志,敢打敢拚的精神,无惧任何艰难困苦的信心,敢把一切重重险阻踩在脚下,扬鞭催马,驰骋向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