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浣溪沙>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1、此词短小明白,触景感怀,意蕴虚涵,抒发了暮春的惆怅与深思。
2、上片从自然、世事到人生皆随时间而流转、迁逝,这样,类似词中所写的情景,在自然与社会的无限运转中都会有惊人相似的重现和复回。
3、下片用“夕阳”、“花落”,“似曾相识”等形象体出自然、社会万事万物流逝、复回,新陈代谢的特点。结尾“独徘徊”三个字,暗示出词人对眼前景,景中意,意中理的深刻思索。 总之,“无可奈何”两句对仗自然精工,明代杨慎赞为“天然奇偶”,且意象工丽浑成,即景兴感而理蕴深涵,遂使这首简单的写景小令,成为涵盖深广,富有哲理情韵的佳作。
浣溪沙晏殊用象征手法的句子
《浣溪沙》这首词两次用到了比拟修辞方法。一次是拟人,另外一次是拟物。分别解析如下: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准确的是一个反问句。在诗人的情感中,还有拟人的意思,拟夕阳为人。回,是比拟词。回是回来的意思。夕阳是不会回来的。它的每天到来,只是按照天体的运行规律在运行。回来,是只有人才有的特殊行为。
但是,这种理解,很多人理解不到。因为夕阳按照规律的运行,每天都要“回来”。关键是人的回来,与“夕阳”按照规律运行的回来是大相径庭的两件事。只有人的不规律的回来,带有情感的回来,才是拟人修辞。可惜能够这样理解到“回来”的人不是很多。
附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来理解拟物的修辞。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反问并比拟)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偶)。
小园香径(走路的小径是有香味儿的。“香径”是一个比拟修辞。拟“径”为花木类香味体,“香"是比拟词)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其中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话用花落象征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同时,用燕子归来象征着岁月的更替和生命的不息,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这句话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晏殊浣溪沙,帮我指出它的平仄及韵脚
1、平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夕阳西下几时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小园香径独徘徊。
仄平平仄仄平平
也就是《浣溪沙》词调中的正体,词调平仄如下(其中,“中”字代表此处用字可平可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2、韵脚:
杯,台,回,来,徊 (平水韵上平十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