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大家认为打的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是哪一场
我志愿军第9兵团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与美第十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血战,在零下40多度的天气条件下,我军打出了一场最为艰难、让历史永远铭记的战役。
1950年11月,美第十军海军陆战第1师和步7师计4万余人,奉命向朝鲜临时首都江界地区,在极其寒冷的天气中,他们的指挥官都已牢骚满腹,怒火中烧,补给充足的美机械化部队都饱受寒流的困扰。
志愿军第9兵团15万余人,奉命紧急应召入朝作战,这个大多数士兵都来自江南水乡的部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甚至连冬装都没有来得及换就投入了天寒地冻的、气候恶劣的朝鲜东线战场。
进入战场后,在朝鲜50年不遇的寒流中,9兵团每个班10多人,有的只有一两床棉被,在夜间战士们只能挤在一起抱团取暖。而且因为后勤供给的运输卡车很难能通过敌机的封锁线,所以战士们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我军在入朝作战初期,在后勤供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短板,给部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1月27日,志愿军在天寒地冻的夜里,突然向美陆战1师和步7师发起攻击,并在一夜之间将其分割为5段,这个号称美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志愿军打成一团,并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回缩防御,全面撤退。
高度现代化的战场效率,让美军在战斗中的部队运转和保障供给方面占据极大的优势,他们三天时间就能改造一条可以通行坦克的道路,十天时间就能建起一座起降运输机的机场,供给基地和野战医院都能迅速建成,空军对陆军的弹药和吃穿用等物资供给,及时充分。
而志愿军方面却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难以满足,我们还是用人打仗,而美军却以现代化支持战争。但虽然在物质装备上没有可比性,可志愿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是任何部队无法相比的。
面对美军的全面撤退,志愿军分兵进行围追堵截,27军以5个团兵力全歼美步7师32团,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北极熊团”全军覆没,其团旗被志愿军战士缴获当了包袱皮,现在是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这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唯一成建制消灭美军一个团。
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带领一个排战士驻守1072高地阻击美军。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几百名美军倒在了战场上,而志愿军阵地上也只剩下了3个人,杨根思命令两名受伤的战士撤下去后,拉着了收集起来捆成几十斤重的炸药包的导火索,冲进蜂拥而上的敌群中。
杨根思是志愿军荣获“特级英雄”荣誉的第1人。
美军在撤退的途中,一路遭到志愿军层层阻击,先进的机械化部队有时3天只走了20余公里,并且遭受到巨大的人员伤亡。
而志愿军在极其寒冷的恶劣环境下,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冻死冻伤的人数远远大于战斗减员。
在美军撤退的最后一个关口,是由志愿军一个营300余名官兵驻守的1081高地,因此地距离后方较远,粮食早已断顿,又饿又冷的战士们在几乎被冻僵的状况下,英勇与敌进行殊死决战,直至全部壮烈牺牲。有美军史料记载“这些中国士兵,忠实的执行了他们的任务,没有一个人投降,顽强战斗到底,全部坚守阵地直至战死,无一人生还”。
在美军退逃的过程中,志愿军将士奋勇截杀,令美军士兵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他们不时看到在冰天雪地之中有光着脚的中国士兵冲上来,这几乎让美国人百思不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们有了这种无坚不摧的意志。
但美军不知道的是,志愿军在严寒中,由于缺少御寒装备,伤亡巨大,战斗力也因大批官兵的冻死冻伤而严重下降,而且食品供给严重短缺,否则美军将会遭到更大的打击。
12月24日,已经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用舰船运走了撤下来的美军,历经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落幕。美军仅陆战1师,就战斗减员4400余人,非战斗减员7300元。
而志愿军在东线作战的第9兵团,伤亡4万余人,冻死冻伤就达3万余人,其中有4000余人被冻死,有的部队冻伤减员 竟然高达的22%。
长津湖之战是志愿军在朝作战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气候因素给准备不足的部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是我军战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冻伤教训。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恐怕就是斯大林格勒了。
在斯大林格勒,苏军士兵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军官也只能活三天。
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斯大林格勒已经被德军占领大半。
苏军增援士兵,必须首先渡过德军火炮和空军封锁的伏尔加河。
当时德军炮火很厉害,尤其是空军战机四处投弹。
任何一个超人的苏军战斗英雄,在渡河过程只能听天由命。
一旦被炮火击中,船只就会爆炸解体,任何人来不及逃走,全部都得死。
在电影《兵临城下》中,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船只侥幸渡河成功,但已经死伤不少人。
期间试图跳船逃走的官兵,都被当作叛徒,从船上开枪打死。
成功渡河只是第一步,增援苏军还必须冒着炮火赶到需要增援的城内工事中。
当时斯大林格勒无处不在混战,双方都杀红了眼。
一个士兵从岸边前进到自己指定的阵地,至少要经过七八次战斗。
即便是一个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只能能够活着进入阵地,就是一个老兵了。
苏军此战伤亡高达112万9619人,其中仅仅是阵亡的就有47万人。
苏联军医武金斯卡娅的回忆录写到: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我在城外的医院工作。我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因为腿伤送来的中尉,他的腿包扎的十分特别,与我在学校学到的不同。在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是和他的连在城中区战斗1周后,发现自己指挥的人还有八十多号,不过只有17个小伙子是自己原来的部下。其他人所属部队番号竟然横跨两个集团军、7个师、16个团,来自不同番号的47个连。步兵、炮兵、装甲兵、医务兵,没有逃走的居民…..整一个大杂烩,连兽医都有一个!不过那位兽医已经不治疗马了,成了个连简单手术都能做的外科医生,而且还干得非常成功。那个下士军衔的医疗兵都成了他的助手,连附近部队的伤员都抬到他那治疗。他的腿也是那位兽医同志处理的。我一直希望见见这位“外科医生”。因为即使以我的眼光来看,那位中尉的伤口处理的也十分有效。
第五次反围缫失败后,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0日晚,分别自江西瑞金、于都出发,被迫实行转移,前往至湖南西部地区,意图在华南的湘黔两省交界处,再次创建新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3道封锁线后,过湖南向广西北挺进。
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了红军的意图,于是他调集几十万大军,分三路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之畔。
(铁壁合围示意图)
何键为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5路专事追剿工作,第1路进至全州,第2、3、4路紧随其后;桂军5个师开至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贵州的王家烈派遣部队到湘黔边进行堵截。
经过一番调动之后,敌方总兵力近30万人,就此形成了著名的“铁壁合围”。
据此,中革军委于25日决定中央红军分4路纵队从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争取再次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就此爆发了军史上著名的湘江战役。
不同于后来的“孟良固”战役、或者淮海及三大战役等,因为这些战役失败了仅仅是改变了一时一地的战略格局,还上升不到生死亡的高度。
而湘江之战,可以说是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次艰难战役,明显的区别就是,湘江之战时的中央红军是没有根据的,他们败不起,也不能败。
1934年11月25日,红1、红3军团击破桂军的阻击进入桂北。
27日,先头部队红2、红4师各一部渡过湘江,控制住了觉山铺到界首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渡口,打开了“布袋口”,林总立即命令红一师、红二师(加起来也其实就5个团)、红5师进驻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觉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构筑工事,阻击国民党军,张开“钳子口”,等待着中央军委与后续部队从中间通过。
(等待中央军委渡过湘江)
为了再次闭合“钳子口”,国民党军于28日发起试探性攻击,29日进行大规模攻击。
在这个30公里宽、80公里长的战场内,桂军、湘军相继投入战斗,并有飞机支援,红军与敌军展开白刃战,但终因力量悬殊,数道防线均被先后突破。
而湘军的攻击更是残酷,在湘军的攻击之下,红一师防守的的阵地30号当天就丢了。
红一师一往后退,湘军名将李觉便指挥部队迅速接手红军曾经防守过的阵地,并且就在这些阵地上指挥部队发起轮番冲锋,打穿插迂回。
(红军只能打防守)
我们都说穿插迂回是红军的拿手好戏,但没想到李觉指挥军队对红军打的这个穿插迂回分割包抄,同样也是凶狠异常。
当时就那个局面,连林总都感觉到阵线全线浮动,红军善长打运动战、游击战,但是形式不饶人,就当时而言只能打防守的阵地战,而在武器装备不如对方的情况下,红军又在转移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过休整,从而丧失了主动权,局面一时非常严重。
为此,聂元帅带领全体政工人员下到下面去动员,林总、左权指挥部队坚决顶住,当时给下面部队下的死命令就是要坚决挺住敌人的进攻,要求在12月1日12点钟之前,绝不允许敌人突破觉山铺。
林总凌里4点钟开始置,中午12点林总还在指挥,左权参谋长正在吃饭,警卫员上来报告,敌人打进来了,已经杀到山下。
当时,林总、左权、聂元帅都不相信,他们端着饭碗,往山坡下一看,只见湘军明晃晃地端着刺刀从山脚下杀了上来。
原来,李觉率领着部队从阵地的防守缝隙中穿插过来,三人赶紧掏出手枪,并且动员炊事员、警卫员、通迅员一起投枪放射。
(血洒湘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以这一这种勇猛的方式、拼到底的方式最后保证了中央纵队和中央军委渡过了湘江,这才有了后面的“遵义会议”和“四渡四水”。
而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锐减到了30000余人,数万人民子弟兵血洒湘江。
12月2号,红军主力全部通过湘江的时候,军委主要负责人下令炸毁界首的渡口,林总、聂元帅、左权在觉山铺,他们亲自主持安葬了将士的遗体,平常极少流泪的林总泪如泉涌。
1935年伟人所写的《十六字令三首》,有可能就是缅怀这一次的湘江战役。
(《十六字令三首》)
湘江之战,是红军的重大损失,是错误军事路线的结果,但也是红军将士英勇奋战的辉煌篇章,更是中国革命的一次生死考验,经不起这一次历史考验,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红色铁流与新中国!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