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家过清明节都还有哪些习俗和传统活动
谢谢邀请回答问题
在农村老家过清明节都还有那些习俗和传统活动?
我的家乡是山西省临猗县的,也就是晋南。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家的习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年历史。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到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弘扬正气,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史书记载:“斗指丁为清明,时当气清景明,万物洁显而清明”故名。清明也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既景抒怀诗句,成了千年不爽的天气预报。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清明节期间,多数都是下雨天,有时甚至绵绵数日不绝。冒着霏霏细雨,踏着泥泞小路,到墓地扫墓的人们,虽然不至于“断魂”,但也会哀思满怀,心情和表情均难免有几分凄戚。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翠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节,由此开展做青饼,扫墓,植树,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
我的老家称扫墓为“上坟”。每年清明节前几天,人们便开始为上坟祭祖做准备,如备供品,若墓需重修的,则提前几天准备砖石,坟前尚未立碑的,提前定制墓碑,死者需要合葬的,提前购置移埋的柩匣,清明节前几天,就有人到墓地修坟立碑,烧纸放炮,陈设祭品,祈求先人在天之灵幸福。
在上坟前,不能空腹,必须吃提前准备好的鸡蛋,男人👨吃致富(一种把鸡蛋蒸在馒头里的食物),女人👩吃馒头,女人是不能进坟地的。如果有女人进了谁家的坟地,那是很严重的(后继无人)。在上坟途中由长辈讲家史,让后人知道自己的家史,知道和谁家是自家,和谁家是同宗,和那家出了5伏(五代)和那家没出5伏。在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一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以示这个家里有后人,也是告诉同村的人,我家的坟已经上过了。一年里同一个坟是不能上两次。
许多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上坟的,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着家乡的方向遥祭,嘴里叫着先人的名字,说着对先人祝福的话,不然的话,烧的纸钱有可能被别人家的先人拿走,自家先人就有可能一年饥寒交迫了。没吃没喝。如果这样的话,自己就成了不肖子孙,谁愿意这样啊。谁愿意担这样的罪名。
以上是我们晋南清明节的习俗,你们那里都有哪些清明节习俗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家乡的清明节习俗!
谢邀。
在我们老家清明节是这样的。一般都是清明节前几天乡里敢场(集)买好清明纸,买回家折叠好之后还得大人自己剪款式,有条纹状的,还有别的复杂一些的图案,清明纸颜色有好多种。不过现在一般都不用剪了,在集市上买已剪好的 各种款式都有。一个价钱大概1~50元不等,越大的 款式越复杂的 就越贵。还要买纸钱,冥币,香,有的还买炮竹。清明节前一两天都会去山里扯艾草,做艾草粑粑,还要煮一块拳头大小的五花腊肉,白酒也要有,烟也要。因为有些先祖生前喜欢喝点酒,喜欢抽烟的话,清明节那天就要在杯子里倒酒 点根烟这些之类的,都会一起放在背篓里装好。
记得读书放假时,会和大人们一起 (一个大家族的 )还有读书放假的其他弟妹们跟着大人们一起去给先祖挂清明。背篓里装着纸钱,香,肉,艾草粑粑,烟酒等等。每家背篓基本上都是装的这些。还要拿一把砍刀(我们叫砂刀)因为先祖墓四周长有很多杂草,都要修理掉。到了之后,有的在修理杂草,有的砍木条,有的把肉、酒,艾草粑粑 都拿岀来 喜欢抽烟的还要点烟放在墓碑前。每家全都拿出来放在先祖墓碑前,烧纸钱,上香,倒白酒,磕头 告诉先祖是哪个孙子或曾孙等等来挂清明了,还要爬到墓上边把清明纸挂在墓的正中间(已插好木条)的树枝上。虽然网上说清明奠祭先祖有顺序,先怎么样,再怎么样。但我记忆中确实是这样的,有的上香烧纸钱,有的则挂清明纸。就拿上香 烧纸钱来说,一个大家族2~30多号人难不成都挤在先祖墓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挂清明纸的时候全都爬到先祖墓上(大家又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一个先祖墓上几十号人在挂清明纸,那画面感觉有点吓人啊),关键是那也挤不了那么多的人啊。所以心诚就可以了。有的人家会放炮竹,有的则不放。
一座坟挂好了清明,又去给另外的先祖挂清明,直到全部都(老家把清明节给先祖奠祭叫挂清明)挂好了清明(奠祭好了先祖)就把肉和艾草粑粑大家伙一起分了吃了,这两样一般都不带回家,就在山里吃了。挂清明天亮了就得出发,有些人家先祖墓远的话,走路都得个把多小时。通常来说下午一两点之前都能挂好清明了。路又远先祖墓又多的人家会晚一些才能挂完清明。之后就各回各家。
至于其他传统活动倒是没有,最主要是都去山里给先祖上坟挂清明了。下图是我们乡下老家清明节时都会做的一道食物:艾草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