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下雪了是真的吗
是的,南安下雪了。南安最近气温骤降,已经出现了降雪天气。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衣裳。不过,南安的降雪时间比较短,雪量也不算太大。建议您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及时了解最新的气象信息。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如果孟达举事成功,能否联合蜀军一起灭了魏国
谢谢邀请: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如果成功实现策反孟达成功,使其叛魏归蜀,与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合兵一处,蜀军的力量将大为增强,魏军的力量将大为削弱,蜀军能够趁此良机彻底打败魏国,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但历史没有假设,后来的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占有上风,所以诸葛亮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辜负刘备的嘱托,只能留下遗憾而无可奈何。
孟达想背叛魏国,重投蜀国,这不但是《三国演义》的故事,也可以找到历史记载。孟达想举事,但谋事不秘,被司马懿千里行军,先斩后奏给灭了。如果孟达举事成功,蜀国有没有机会灭魏国?有,但希望渺茫。归其因是蜀国和魏国相比实力差距太大。
从家底看,魏国人口在蜀国五倍左右,军队也是蜀国几倍,有正统地位。
从软件看,魏国皇帝英明,将士用命,孟达要从根本上动摇魏国基础,不太现实。
对蜀国而言,灭魏目标太远。可以积小胜为大胜,步步为营吞食魏国。
孟达拒发援兵救关羽,导至荊州丢失关云长败走麦城,使诸葛亮末出茅庐时从荊州和汉中两路出击北伐中原的战略计划成为画饼,此后诸葛亮考虑的是怎样设计除掉心腹之患,又怎能与之和作呢?孟达是三国时期著名人物是"将帅之才也。"长得漂亮"进见闲雅,才辨过人。"孟达先扶佐益州刘璋,后来和法正等人接刘备入川。公元219年(建安24年),孟达占据上墉地区,刘备怕孟达拥兵自重派养子刘封去统帅孟达。关羽遭东吴偷袭时,作为战区司令调刘封,孟达军援助竟遭到二人拒绝,导至关羽兵败身亡。孟达怕刘备怪罪,忍受不了刘封的欺凌率四千人投奔魏国。曹丕封孟达为新城太守,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侯。守卫魏国西南大门。孟达在魏国还有几个朋友混得风生水起。曹丕死后,新主继位。孟达乃降将地位比较尴尬,诸葛亮认为除掉孟达的机会來了,先用书信往来劝孟达归汉,孟达活心后又顾意把消息泄露出去。运在一千里地之外的司马懿闻信大惊,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在没有接到朝庭命令之下火速出兵。一千二百里的距离在当时条件下得走三十天,可马懿轻车从简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到了上墉城下。孟达本来举棋不定,认为时间充足可观看一下形势。沒想到司马懿大兵从天而降打乱了一切部属。孟达敢紧给诸葛亮去信:"明公缘何不来相救?″亮答曰:"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此时悔之晚矣。上墉城被围困十六天,孟达的外舅邓贤,将军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诸葛亮设计而死。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事情往往局外人才能看得更清楚。司马懿给孟达的信说得非常清楚了,你以前背叛刘备投奔国家,国家委任守卫西南重任对付蜀汉,蜀人对你恨之入骨。诸葛亮想除掉你只是没有机会,哪有想招降你,又把秘密外泄的道理?
建兴六年(228),九里三分成都的茶楼酒肆暗里、明里传出诸葛丞相要北伐曹魏的小道消息,具体布署都说得十分祥细,连警卫先帝多年的赵云也要千里赴戎机、随同征战,并有身经百战的邓芝辅之⋯
这是诸葛丞相的疑兵之计,因为细作报告近来市面出现很多老陕口音的各色人等,所以诸葛丞相放风抛出赵云攻击箕谷的风声,丞相却親率主力攻打祁山,其实这个声东击西的老套路十分小白,丞相也知道暪不过曹魏,但是,丞相手中还有一张王牌没有甩出,后面再说。
(第一次北伐战争处)
这次丞相的兵力十分强大,阵容整齐,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平叛魏降蜀,这大大减轻了蜀汉军的后顾之忧,如此局面引发关中平原震动,魏明帝坐不住了,御驾親征,驻节长安,命先帝老资格的大将张郃親自迎战丞相主力,诸葛一看是张郃的旗帜,急忙在中军帐面𣈥那个一路上奋勇告先,急欲立功的大将马谡:"立即领大部主力为先锋,截住张郃,务必战胜,王平为你的副手。"
夜幕降临,几骑战马在夜色中奔向东南方,半个月前,原先降魏的手下旧将孟达願意重归丞相帐下效力,同时起兵北伐曹魏政权,孟达将从现在的十堰市所辖的竹山、竹溪一带响应丞相,一路向北进攻前进。
简单说一下孟达其人,刘封与孟达协助关羽守荆州时,关羽被困樊城、襄阳,多次派人叫刘封、孟达支援解困,刘、孟均推托不动,致关羽全军覆灭,加上刘封与他关系出现裂痕,连孟达的军乐仪仗也被没收,孟达既恨刘封又怕刘备清算,干脆率部降曹。
魏文帝很欣赏孟达,认为其外貌风度和才能都很好,于是命为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这是史上真实的记录。
而《三国演义》描述曹丕死后,孟达感到地位不保,在诸葛丞相的感召下,又企图归汉,在诸葛北伐的关键时刻率兵复叛魏归汉,不料这一计划泄密于太守申仪,司马懿得到情报后佯作不知,暗中调遣兵力,急行军八天共1200里,包围了孟达驻地十六天⋯
而诸葛丞相的北伐主力却在街亭失利,形势顿时逆转,丞相只好含恨退兵。同时司马懿也破了上庸,斩杀孟达,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即使孟达起兵顺利,北上这千里山地,粮草、行军、宿营,也是大问题,曹魏派小股兵力沿途骚扰,一夕数惊,待你区区几万人打到关中平原,曹魏部队以逸待劳,孟达孤军北上实在是兵家大忌,所以根本没有可能获得预期目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骞来返,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出其不意,置敌困境,虎落平阳,自蹈死地!将在谋不在勇,兵在精不在多!孟达本无谋无勇贪财忘义的小人,三姓家奴吕布人格虽鄙劣,但沙场交锋无人能敌!孟比起吕来远远不如!孙吴伐魏魏伐蜀,吴数道并进,尚不能取胜,更何况诸葛亮只向一个方向用兵呢?蜀汉经济衰弱,诸葛亮出师运粮不继,不单是运输困难国力匮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政治上,魏明帝曹睿不失为一个明主,他刚毅果断,察纳雅言,决策正确,反应迅速,是孱弱的后主刘禅所无法比拟的,诸葛亮首次出师时,曹睿亲镇关中,迅速调兵入援,挽救了关中不备的危局,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一次吴蜀协同作战,四月蜀军入秦川,五月孙权亲率十余万大军向合肥,陆逊诸葛瑾向襄阳,孙韶张承向广陵,三路齐出来势凶猛,曹睿果断的采取西守东攻的正确策略,令司马懿坚壁不出,而自己亲率大军东征,曹睿这一有力行动,令孙权闻风丧胆,不战而退,打破吴蜀联合进攻,曹睿还采纳臣子休兵养民疲弊吴蜀的建议,养蓄国力,为统一中国打下坚固基础,而诸葛亮连年劳师动众内外交困,而曹魏则越战越强,并改变了先灭吴后灭蜀的方针,筹划灭蜀的准备,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所以不管孟达存亡与否,他都无法决定魏蜀战争胜败的走向!
诸葛亮真有《三国演义》中的那样厉害吗,空城计究竟是不是真的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虚构夸张描写,使鲁迅一针见血评价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史中的诸葛亮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对蜀国建国立下不朽功勋,但厉害不到全才的地步。来自敌国的同时代人的评价最为准确,魏国谋士贾诩评论:“诸葛亮善治国。”魏国战略家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东吴大臣张悌言其为:“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三国志》作者更是赞其为:“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可见,诸葛亮最突出的才能,在于擅长治国理政,选贤任能,辅弼君王。
诸葛亮并非全能,他的短板在于军事指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临阵时顾虑多而决断少,且“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陈寿客观评价其军事指挥能力:“应变将略(根据战场形势筹划制定战略战术、施展用兵之道),非其所长欤!”
所以,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纯属《三国演义》移花接木的无限拔高。史书《云别传》载:汉水之战时,黄忠陷入曹军重围,赵云奋力救其回营,曹军紧追不舍。张翼“欲闭门拒守”,赵云却令“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操追至,见状“疑云有伏兵,引去。”赵云趁机命令战鼓齐擂,万箭齐发,曹军猝不及防,“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有详细描写)
类似例子尚有:《魏略》载:孙权亲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军水寨前。曹操令弓箭手射得轻船如同刺猬,孙权笑纳所有箭簇飘然回程。此事被《三国演义》移花接木为诸葛亮“草船借箭”。至于“借东风”、“七星灯续命”、“诸葛亮吊孝”等情节,更是子虚乌有的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纵上所述,诸葛亮的确厉害,但长于治国拙于征戎!
诸葛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诸葛亮刻画成了神机妙算、通天彻地的神级人物。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真有书中描写的那么厉害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小说出于刻画人物的需要,往往会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三国演义》是一部依据三国历史而创作的演义小说,并不能作为信史来看。既然是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为刻画人物形象,夸张、神化是常用的手法。例如草船借箭故事中,诸葛亮能精准预测大雾的出现时间,火烧赤壁中诸葛亮也能预测什么时候开始刮东风,这就有点玄而又玄了,即使放到现在,借助卫星云图所做出的天气预报都经常有不准的时候,更不用说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候了,如果真有这么厉害的话,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时候怎么没有算到会有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呢?因此我认为,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都不是真实的,只是小说作者的杜撰。
另外,小说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也夸大了诸葛亮的作用。就如同之前为突出关羽形象,把斩杀华雄的功劳从孙坚手上转移到了关羽头上一样,在赤壁之战中,作者也把周瑜的部分功劳强塞给了诸葛亮。个人以为,诸葛亮只是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战中击败曹军的还是周瑜。因为到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实力已经大大受损,对抗曹军的主要力量是周瑜指挥的东吴军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可见,在《三国》问世之前的时代中,人们是把打败曹操的主要功绩归于周瑜的。而三国中,诸葛亮不仅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把周瑜写成了气量狭窄的形象,连羽扇纶巾都被剥夺给了诸葛亮。
可见,真实的诸葛亮是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的。至于空城计,也不可能是真的。一方面,以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性格来说,他绝不会冒这样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假如我是司马懿的话,都已经打到了城下,而且兵力占优,即使不知道城内是否有伏兵,那我也会派出一股军队向城内做试探性攻击,这样一来,空城计还演的下去吗,只怕是诸葛亮都要成俘虏了。因此,所谓空城计,也是小说作者的杜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