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如果遇到下雪或者雾霾天对病毒传播有什么影响
下雪天气对于抑制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医学专家表示,下雪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力将减弱,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降低。另外一个就是雾霾中可能含有病毒等有害的可致病物,但其实人们常说的雾霾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一些直径非常小的尘土和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的集合体。虽然污染严重时会致人咳嗽等产生一些不舒服感觉,但主要还是因为刺激的原因,而即使是感染,一般会是细菌感染而不是病毒感染。
另外一个就是雾霾中可能含有病毒等有害的可致病物,但其实人们常说的雾霾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一些直径非常小的尘土和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的集合体。虽然污染严重时会致人咳嗽等产生一些不舒服感觉,但主要还是因为刺激的原因,而即使是感染,一般会是细菌感染而不是病毒感染
天气升温与新冠疫情有关系吗
去年岁末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可以说是目前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关于新冠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具体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案,卫生部都有权威指南,而进入3月“小阳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绷紧了1~2个月的神经似乎有点松懈了,有的又开始集会、聚集。
对此钟南山院士再三告诫: 要警惕疫情反弹!如果疫情反弹,那么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化为乌有!更对不起早期为防控做出重大牺牲的专业防控人员!因此,即使全国各地的新发病例越来越少,治愈者越来越多,我们也 一定要“绷紧”防控这张弦!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作为经历过非典的医务工作者,很自然的会拿本次疫情与03年做对比,非典最早在2002年11月“萌芽”但直到2003年7月,全球确诊人数、疑似病例人数不再增长,才宣告非典防控工作基本结束,而本市最后1例出院的非典患者是在2003年6月8日,直到8月16日卫生部才宣布我国内地最后3名患者全部治愈。前后历经近9个月,才算疫情结束。
要想了解“气温升高后对冠状病毒是否有影响”,我们就必须预先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人冠状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如SARSCOV(引起SARS的病毒)在37°环境中可存活4天,56°C加热90分钟,75°C加热30分钟均可灭活病毒。新冠病毒作为与SARS同源的一种病毒,也具有以上特点。该病毒对热和紫外线敏感,56° 30分钟可有效灭活。
一种可能是,新冠肺炎在热带地区像流感一样以低水平流行,并在秋末和冬季在温带地区再次卷土重来;另一种可能性是,到了夏季,新冠肺炎无法在热带和南半球维持生存并消失。
病毒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传播起来比较活跃呢
从总的情况下看,流感一般春季容易流行,夏秋二季,天气炎热和干燥,病毒和细菌不大容易存活,而到冬季,因天气寒冷,支气管和肺容易受冻而发炎,也利于某些病毒和细菌的繁殖和扩散,例如现在的新冠肺炎,病毒怕热不怕冷,人传人,令人害怕。
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病毒容易活越、传播流行。夏秋季节特别是秋季,消化道的病毒性传染病比较流行,冬春季节是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容易流行活跃。总结而言,秋冬春三季病毒容易活跃流行。
夏秋季节比较活跃的病毒
夏秋季节,特别是秋季,消化道的病毒性传染病容易发作,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埃可病毒等活跃发病。
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如呕吐物、粪便等)传播的,是属于病从口入的疾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病人或携带者体外,经过生活接触污染了手、水、食品和食具吃入体内而感染。夏秋季节苍蝇多,气温高,湿度大,食物容易腐败,人们容易贪吃生冷食物,病从口入,所以夏秋季节容易发作以上消化道病毒传染病。
冬春季节比较活跃的病毒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易引起呼吸道病毒传染病的发生。
冬春季是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易发病。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免疫力低下,加之天气比较寒冷,空气比较干燥,呼吸道飞沫更容易传播,所以冬春季节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高发。
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常见有流行性感冒(甲型、乙型、丙型等)、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SARS、MERS、COViD-19肺炎等。
当前呼吸道病毒活跃
最近正是冬春之际,武汉前线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蔓延全国甚至世界,它是由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的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爆发在冬春之交,传染性强,来势迅猛。当前的事实恰恰证明了冬春季呼吸道病毒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