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还有乡村古城吗?能详细说明吗
我的家乡赤峰市林西县与巴林右旗边界地方,有一座古城遗址,是大辽王朝第二个大城市庆州城,现今存留有释迦佛舍利塔、土城墙等。
释迦佛舍利塔已在那里颤颤巍巍耸立近千年,时建落于大辽王朝庆州城内,是公元1047年辽兴宗耶律宗真为自己的生母,张宣皇太后"特建"的。辽兴宗与自己母亲之间曾发生过宫廷权利倾轨故事,章宣皇太后曾密谋立小儿子耶律重元为帝,不想事情败露,兴宗先发制人,控制了局面,将章宣皇太后幽禁于庆州城,这位章宣皇太后独处庆州期间,清心事佛、痴迷佛法,后辽兴宗于重熙八年(1039年)又将皇太后接回,再后来就是兴宗在其母被幽禁的地方,敕令"特建"这座佛塔,以表其孝心和愧意。
大辽国都城原建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称辽上京,去庆州城有近200公里,曾经也是疆域辽阔、称霸一方,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最后的江南秘境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100多个古村落,县城明清古街,古市镇老街,松阳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75个,数量全国第二,华东地区第一;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和最后的江南秘境。
你好,很开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自己的第二个家乡,也是以秦镇米皮出名的秦镇,要说古城,秦镇当之无愧。
小时候,跟随母亲工作调动到了秦镇,母亲的工作单位恰好是秦镇老南街,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里至今依然保持着古风古貌。现在每当有朋友去吃凉皮会给我发下街上的照片,每次看到都异常激动,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秦镇是鄠邑区的东大门,现隶属高新区。是连接长安和户县的重要纽带。秦镇依沣河而建。是个历史悠久的商贸集镇,分西,南,北三条主街,每条街上都是做生意的商户,记得小时候,最喜欢集市的时候爸妈带着我去赶大集。方圆十里的人都来赶集。人潮拥挤,热闹非凡,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大大的过了眼瘾,逛完了再吃一碗秦镇米皮,两个油糕,那时的油糕还不像现在的小油糕。刚炸出来用棕色的褐纸一包,稍凉咬上一口,又脆又甜,这就是儿时的满足。现在再没有那种兴奋的体会了。
南街是至今古风保持最完整的街道。如果你漫步在秦镇老南街,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丰富。会让你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不过那会就说要修水泥路,至今还没有修,每到下雨天,泥泞的土路给人印象深刻,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土路和木房土方更应景吧。走到南街的尽头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秦镇南城门。
抱歉手机里没有之前南城门的照片,只能从记忆的脑海中找寻,小时候在的时候城门还是原始的土城门,小伙伴玩的时候还有人爬到城门的土坡上。好一副占领城池的威风样,这张照片已经是修缮后的南城门。本来秦镇是有南北两个城门相对应的,我对北城门还有印象,后来北街因为修建市场,北城门好像突然就从脑海中消失了。保留至今的只剩下南城门。秦镇南街古城门兴建于明清时期,古镇被高达四五米的土城墙包围着,一是为了防洪,二是为了防匪,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以及当时的辉煌。这个千年历史古镇现在虽然有点破烂不堪,但是商户们还是在老房子里做着他们的生意,有的已经是祖传几代的百年老店。来自西安周边的食客还是会络绎不绝的去捧场,不光自己享用了美食,还会给亲戚朋友带回几份。
这个经济活跃的古镇,繁荣的老街,美味的米皮,悠久的历史,朋友们,你有兴趣吗?
宁夏中卫北长滩黄河两岸山崖陡直、水中险滩、礁岩出没,河道时直时曲,流速时缓时急,故有“黄河小三峡”之称。黄河沿岸有许多绮丽多变的自然景点与社会文化景观,其中历史上形成的著名景点有洋人招手、老俩口、三兄弟、七仙女等,特别是沿途的花果田园,古色古香,民俗依旧,大有世外桃园之趣。北长滩河湾处遗留下的百年水车,北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部分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因历史悠久、北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军事防御和原始古朴生态于一体而被评为宁夏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直到2006年年底,北长滩才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1、行驶孟北线几公里途径第一个弯道(河对面山体为下河沿煤矿旧址)。
2、大柳树坝址(河对面山坡白色线条为水位标尺高度、公里右侧有山洞遗址)。
3、感受“房屋公路”体验穿越的快感(建议减速慢行)
4、行驶几公里后公路西侧河边有将军柱雕像。
5、行驶几公里进入山谷(公路两则山上偶尔出现石羊群数量为4—6只)。
6、行驶几公里途径中卫66号公路,周边有停车点(可下车拍照留念)。
7、行驶几公里途径榆树台(公路右侧有沙坝泉眼)。
8、行驶几公里途径百年梨园(梨花节每年清明后)到达下滩村(观百年梨花赏百年古屋,体验生态土坯酒店)建议停留住宿。
9、进入黄河山庄到河边观赏百年水车感受黄河农耕文化(可参观水车传承人)。
有,我的家乡井塘村,就个古村,历史印记,沉静的繁华,每一处都有一个延伸的故事情节。井塘地处沂蒙山脉北向延伸段玲珑山北坡,属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在280米左右,现在生活好了村民相继从交通不便的老宅迁出。搬迁后,使得明、清、民国、建国初、“文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或遗址,相对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民俗文化也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 当年的电视剧《红高粱》就在井塘拍的。
明景泰七年(1456年)井塘吴姓由青州二龙山北侧的吴家井迁来定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村落依山而建,依托仪宾府院落,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兼具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东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村落。
井塘古村与周围其他村庄一样,都是以农耕为主,所不同的是明代青州第三代衡王朱载圭的三女儿下嫁该村吴姓子弟,从此井塘村盖起了规模宏大的仪宾府(仪宾为衡王女婿的代称)。仪宾府相当于当地最大的“地主”,坐拥方圆十几里内的许多土地,有农林牧管理系统、武装自卫系统、教育医疗系统以及银号等。从仪宾府到衡王府还曾修了两条官道,一条为沿南阳河走的官道,一条为沿南闫、张家峪走的官道。
由于仪宾府与青州衡王府特殊关系,清朝推翻明朝政权后,仪宾府也受到牵连,在康熙五年被查抄。正因如此,大分部实物和资料没有传续下来。现在仅存有的实物只剩当时仪宾府的管家院、地窖、石桥、古井、古庙、古道、石狮、古槐等。
村子由东往西,一路上坡,地势渐陡。路旁依次坐落着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和孙家大院,还有石板院、四合院和南哨门。若赶上雨天,每条胡同里都淌着小河,雨水由四面八方涌来,汇成一股,一路唱着歌穿过村子,像合奏一曲交响乐。
过桥,向南拐一个弯,穿过拱门,古村便如一幅画卷徐徐展现在你的眼前。若问井塘不缺什么,那定是石头,桥是石头桥,路是石头路,屋是石头屋,院墙、鸡窝、猪圈……全由石头砌成。其中一个院落的地基竟是整块石板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