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500佳城市都有哪几个
马德里街景瑞士:苏黎世、日内瓦及伯尔尼
德国: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慕尼黑、柏林、汉堡及纽伦堡
卢森堡:卢森堡
英国:伦敦、伯明翰及格拉斯哥
意大利:罗马及米兰
法国:巴黎及里昂
西班牙 :巴塞罗那及马德里
奥地利:维也纳
丹麦:哥本哈根
荷兰:阿姆斯特丹
爱尔兰:都柏林
比利时:布鲁塞尔
瑞典:斯德哥尔摩
挪威:奥斯陆
芬兰:赫尔辛基
葡萄牙:里斯本
希腊:雅典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切沃名字来源
我补充说明一下,意大利的切沃队实际叫切沃维罗那(A.C.Chievoverona),只是我们国内简称切沃,切沃其实也是地名,是维罗那近郊的一个小镇,所以切沃队其实是以地名为球队名称的。
拉齐奥也是大区名,相当于中国以省的名字命名的球队像山东队辽宁队之类,算不算地名看怎么理解了。
国际米兰队的名称里到真的没有包括地名,“米兰”是中国人给加上去的。
桑普多利亚、尤文图斯都不是地名,亚特兰大队来自贝加莫市,也不是地名而是得名于他们队徽上画的那个希腊女神,这一点和尤文很像。
其余意意甲球队都得名于地名。
英国许多球队的名字不是以城市命名,而是以其所在的街区命名,埃弗顿、富勒姆、切尔西、查尔顿都是球队所在街区的名字。
西汉姆联队位于纽汉姆区,是由东汉姆和西汉姆区合并而成的,所以西汉姆也是街区名,其实还有一支穿黄绿球衣的东汉姆联队,也曾混迹于英格兰顶级联赛。
托特纳姆热刺队位于托特纳姆区,“热刺”也是后来加上去的。
阿斯顿维拉队也取自伯明翰市的阿斯顿区,“维拉”来源于球队创始人所在的“维拉红十字卫斯理会礼拜堂”。算来英超各队似乎只有阿森纳真的跟地名没关系。
德国目前18支甲级队只有沙尔克04不含地名,而得名于一个成立球队的矿工所在的煤矿。
西甲奥萨苏纳队名字是巴斯克语强壮的意思不是地名,皇家贝蒂斯、西班牙人、皇家社会不是地名,来自瓦伦西亚的莱万特队似乎也不是以地为名,我们习惯叫拉科鲁尼亚队的自己的名字里只有R.C.Deportivo字样,Deportivo是体育的意思,不是地名。
赫塔菲好象是马德里的一个区。其他西甲球队都是包含地名的。
法甲球队几乎都是标准的以城市命名的球队,而且现在还没有同城德比的情况出现。
巴黎圣日尔曼这样的名字就是最花哨的了。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西班牙萨拉曼卡远古教堂现太空人浮雕
这个远古大教堂修建于公元1102年,教堂里浮雕工艺之精美让人看了连连赞叹。
这不是最令人称奇的。
惊奇的是人们在这些浮雕中发现了一个太空人的图案,可以清晰地看到是一个身穿宇航服的宇航员。
这令很多人都产生了猜想和臆测。要知道在1000多年前是不可能有太空人存在的,既然这个科技并不存在,那么人类是怎样雕琢出来一个浮雕的呢?有些人纷纷猜测,难道是太空人穿越时间回到1000多年前?
除了太空人以外,还有一个手拿着冰激凌的狮子的浮雕同样令人困惑。
冰激凌诞生于800多年前的中国,跟这个教堂修建的时间差了200年,当时的人们并不具备制作冰淇淋的技术,且浮雕上的冰淇淋和现在人们所吃的冰淇淋的样式并无差别。
当时国内外的很多主流媒体都争相报道过,但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一场恶作剧,是在1992年修复教堂期间一些学生的恶作剧。
红崖天书的千古之谜
红崖天书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自明代以来就不断地有学者对文字内容进行考察研究,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参透其中的秘密。
在贵州关岭县龙爪村晒甲山的一岩壁上,分布着20多个怪异而神奇的神秘文字,要说是文字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符号。
这“符号”既没有雕刻的痕迹,也没有开凿的痕迹,却能在数千年风雨的洗礼中依旧保留下来,且其中的内容无人能懂。
目前可知的最早的关于红崖山的记载来自于明朝的一位诗人。
据说,明代嘉靖年间的黔籍文邵元善,游山玩水之余写了一首《红崖诗》:“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这首诗形象又生动地写出了红崖山的形态,也是目前关于洪崖山天书最早的记载,从明至清数百年有无数文人对他进行描述推测考证,主要集中于五种说法。
- 殷高宗伐鬼方纪功刻的“纪功碑”
- 大禹治水时的遗迹
- 诸葛亮南征时当地少数民族所作的图谱
- 蜀汉时,牂牁爨族首领济火协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用古爨文书写的 济火“纪功碑”。
但这些推断基本都被否决了,始终是无法没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
1948年初,陈诚在东北吹的牛都被解放军一一打破了,尤其是新五军陈林达部被解放军突然全歼,更是让东北战场的国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陈诚在东北待不下去了,只好换人,于是千挑万选之后,校长的五虎将之一卫立煌又奉命出山,来到了东北,主持东北战局。
《特赦1959》中王耀武曾经评论校长说,他是连一张卫生纸都舍不得扔的性格,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对。校长对东北的战略价值始终是有所怀疑的。抗战结束后杜聿明力主进军东北,校长就很犹疑。四平之战后,杜聿明力主北上追击攻占长春,校长却要求停在四平就可以了。而在新五军被歼灭以后,校长到东北和廖耀湘谈话时表示,又一次准备放弃东北。
校长之所以有这个意图,是因为他认为东北战场局势已经难以扭转,与其将六七十万国军葬送在东北,不如将这些部队撤入关内,退守华北,确保华北。毕竟这时候国军在关内虽局面被动,但局势还没有到不可逆转的时候,所以他想放弃东北,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寻机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扭转局势。
但卫立煌到了东北却毫无这个意思,既不出兵救援长春,也不按蒋的计划将部队向关内撤退,而是将兵力向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据点集中,并且到处宣称,沈阳兵工厂自产武器足够使用,沈阳周围可以产高粱米,足够东北国军食用,所以只要坚守东北,再训练三十万部队,东北战局就有办法,有出路,毫无放弃东北的意思。
蒋虽然想放弃东北,但是却不肯自己提出,本来是想另找一个人来提出这个方案,为他背锅,没想到卫立煌和他的想法完全不同,既不救援长春,也不向关内撤退,而且和廖耀湘,范汉杰都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蒋才有些后悔了,但是木已成舟,为时已晚,他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辽沈战役就开始了。
解放军进攻锦州时,蒋要求廖耀湘全力救援锦州,并要求华北派出兵力东进增援锦州,意图当然不完全是增援锦州,而是希望能在锦州好好打一仗,然后乘势将部队拉进关内,退守华北,稳住华北局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廖耀湘始终不肯配合,卫立煌又支持廖耀湘的意见,这就让蒋非常尴尬了。
后来廖耀湘终于奉命增援锦州,却在辽西水网地带徘徊不进,锦州解放后蒋仍然要求廖耀湘兵团西进和侯镜如兵团夹击锦州,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冒险将廖耀湘兵团撤入关内,把卫立煌丢在东北算了,但廖耀湘还是不解风情,拒绝执行命令,因为他想的是直接从营口撤走,而不想去锦州附近冒险。
关键时刻又是卫立煌同意了廖耀湘的意见,于是廖耀湘兵团向南转向营口,结果在半路上被解放军包围,这时候因为廖耀湘的指挥部被打掉了,各部队乱了,四十九军郑庭笈直接和卫立煌联系,卫立煌又命令郑庭笈直接撤回沈阳。也就是说,卫立煌实际上也不支持廖耀湘南下营口,而是想把部队留在沈阳,但却没有明说。
所以,廖耀湘在辽沈战役期间的表现始终让人很费解,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反正他既不愿意增援长春,也不愿意增援锦州,又反对直接放弃东北,这就成了不战不走不降的局面。也是因为东北国军在辽沈战役中始终缺乏统一指挥和行动的统一方向,最终导致锦州率先被解放,廖耀湘兵团以意外的形式全军覆没,沈阳和长春不战而降,东北也就全部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