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天气预报上常说的鲁东南、鲁西北等具体指哪几个城市啊?希望尽快知道答案!谢谢
鲁西南地域因地处山东西南部,故称鲁西南。主要包括临沂市、济宁市、枣庄市、菏泽市、泰安市(部分)、日照市(部分)等地。
胶东半岛即山东半岛,指胶州湾莱州湾之间的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地区,也是山东最发达的地区。
天气预报,山东有雨,现在还没有任何迹象,走偏了吗
你这个走偏不知指那些地方?如果按前几天的预测是偏了,原来预计暴雨大暴雨中心在华北东部,山东西北部辽宁南部,也就是环渤海一带,从今天看暴雨中心在山东中部东部一带。
从今天下午到现在为止,山东的鲁中山区南部鲁东南,青岛南部都下了暴雨甚至大暴雨,象高密的东部,胶州的个别乡镇降雨接近二百亳米,接近特大暴雨。最主要这些地区强降水还在下,要到明天上午才会减弱。
我估计大暴雨范围会覆盖整个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鲁北部分地区,半岛西部地区。象济宁泰安东部,枣庄北部,临沂大部,淄博南部,整个日照,潍坊,青岛都会有暴雨到大暴雨,一部分地方会出现特大暴雨,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安排上防洪人员,随时做好抢险救灾。
枣庄年过六旬的老两口生女引全民热议,要你在这个年龄能生,你愿意生吗?为什么
“要你在这个年龄能生,你愿意生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我的回答是:不愿意生!
在这个年龄段选择生孩子,只管生,不管养,不计后果,是极端自私且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任性而冒险。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自己不负责任。一是什么年龄干什么活,六七十岁的老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也就是说,要把身体保养好争取多活几年,此时选择生孩子,无疑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彻底违背了自然规律和公序良俗;二是生产风险大,老年女人生产时需要进重症监护室,是在与死神赛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三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内分泌、免疫力和抵抗力正在走下坡路,随时都有可能因病致残致死,连自己都很难活命,根本没有精力养护孩子;四是自己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扶养这个需要吃高价奶粉的孩子;五是这种“倒行逆施”的生育行为是对老年女性尊严的最大不尊重。
二、对小孩不负责任。一是由于两代人巨大的年龄差,这样的“代沟”决不是金钱和一厢情愿的爱心可以实现的,几年以后,无辜的孩子要面对孤独、自卑和冷嘲热讽,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磨难,这是一生的悲哀;二是日后“有娘养,没娘教”,孩子会被无端地放纵,必将换来一生的卑微,做为老年男女不要把自己一时的不理智逞能建立在孩子一辈子的痛苦之上。
三是对成年子女不负责。首先是成年子女要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而无法面对,颜面扫地无法抬头;其次是等到小孩十几岁时,老两口都已经八十多了,育儿的压力势必推给成年子女承受。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有能力的成年大哥大姐需要承担扶养小弟小妹的责任,无形中给成年子女增添了不应有的麻烦和负担,其中包括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老年父母不要把自己任性的后果转嫁给自己成年的子女,不要只为自己考虑,不为子女考虑。
老年人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生育,只会给自己、儿女和社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这样的做法不可取。
谁想生谁生,反正我是打死也不生!因为我还想多活两年。
我的身体我知道,人的衰老是渐进的。记得2008年,孙子出生,半年后,儿媳上班就交给我们老两口子了。她上的是三班,所以夜里交老伴搂,白天我们两人轮着看,第一天全天看时,老伴还要买菜做饭。我抱了一上午,小家伙哇啦哇啦直哭,直把我胳膊也累酸了,高血压也犯了,走路像踩在了棉花上,轻飘飘的。那年我们两口子才52岁呢,就力不从心了。
2012年,我们带小孙子去市里住,每天忙着往幼儿园接送,热天怕他热着,冬天怕他冻着,最怕什么?感冒得病。可2岁以后、上学之前又是最容易得病的时候。最怕夜里感冒发烧。一发烧,一个人伺候不了,我们两人一夜数次,喂药喂水,咳嗽了给喝糖浆,止不了就喝香油。折腾几次,我们也睡不着了,第二天两人都晕头转向,像驾了云似的,岁数不饶人呢。
有时候添减衣物不及时,才好几天又感冒了,我就埋怨老伴太不细心,可她急呀,怎么说?我真活够了,真不如死去来!(苦笑)
最急人的是,人老了身体日衰,也经常感冒发烧,这病那病,这时家里就乱成一锅粥了,顾谁的是?……
虽然我们坚持身体锻炼,但岁数不饶人,衰老是必然的,渐进的,我这才63岁,精力比前几年就差远了,前天陪着做作业到晚11点,上铺想睡觉反而睡不着了,第二天一看,我和老伴的眼都像乌眼鸡。(苦笑)
所以,甭说我们俩工资才6000元,就是真像老先生两人10000元,甭说我们还年轻5岁,但打死我我也不会要了,忙了一辈子了,看完儿子看孙子,老哼哼了再去伺候个小婴儿,那可真是要了我的老命了。我还想多活两年,看到全面小康呢。
不过,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仍然要祝福黄老先生夫妇和小天赐幸福快乐!
说实在话,对这对老夫妇一大把年纪又生养孩子的行为,不持赞同态度,相反非常反感!理由如下:
首先生养孩子是一种个人行为,同时又是社会行为,不是你能生就可生,你想生就可生的,除却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外,还要考虑自身状况、顾及家庭情况、社会舆论环境等情况!
第二,孕孩子生孩子是一种自然本能,你确实和其他人有些不同,莫大一把年纪了又怀了又生了(不追究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怀上的,是用药所致还是其他人为因素),但这丝豪没有可值得暄耀的地方,这种本能连低等动物也是具备的。
第三,生孩子是本能养孩子教育孩子则是一种责任。鉴于这对老夫妇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败(儿子不和他们沟通,且有些不良嗜好,缺乏亲情;女儿也是缺乏家教,决然和他们断绝关系),着实不该要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把这个小的带到沟里!
第四,人生有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属性和任务。人在暮年本该享受老年的乐趣,而这对老夫妇却违背规律的去做本该在四十岁前就该完成的育儿重任,不管有没有这个能力都是自讨苦吃,这不是什么"天赐",只能说是“天谴”!
第五,这个年龄不管什么原因导致受孕总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初怀本想打胎,碍于脸面,无颜面对医院;一旦长成,由于患有多种疾病,去之隐患重重,可以理解让孩子剖腹取出,也是不得为而为之,完全是出于无奈!
第六,夫妇二人退休金一万多元,更不值得夸耀,从心理上分析,讲出这话更说明当事人的脆弱的一面!
第七,老年孕子风险很大,现在看来婴儿健康,以后的成长发展是什么情况都是很难说的,仅就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压力就很难估量!
奉劝那位多年从事司法工作现在还在律师岗位上的法盲(违反计划生育法尚不知),千万别沾沾自喜,上天对你呈一时之乐而对你的惩罚才刚刚开始!!
奖励|OO万也坚决不生。为什么呢?1,活了60多岁辛苦了5O多年,刚退休应该过轻松快乐的日子。2如果去天堂有8O级台阶,还有十多步就走到了。3要做计划生育的模范。4既然没有时间把孩子养大,就不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总之老年人有生育能力,也万万不要生。
现在我已经61岁了,就是把我打死我也不生了。后事太多,想不到的事太多,必经年龄已老了,说不定那一天一登腿去逝了。小孩怎么办?让平辈来养,他她们还有孩子,麻烦事太多了。我还是安安稳稳、平平安安过好每一天。
最近吉林这边总下雨,好像天漏了,你那边怎么样
我这边貌似天也漏了,前几天连下了好几天雨,有时候一天下好几场雨,偶尔也会晴一会,但时间都不长。气温最近一直比较低,倒是挺凉快的,昨天看天气预报,未来半个月,几乎天天有雨!哦,对了,我在长春,也没出吉林省[抠鼻]
我们这貌似在春天漏完了,春末夏初修补得太过严实,以至于现在大地开始咧着嘴无声地干嚎了!
坐标苏北。
今天春天,狂风暴雨是三天两头地光临,我总说是弥补去年秋季以来的干旱。
我对去年的干旱印象特别深刻!
虽然我所在地是苏北某市,家里也不种地——不种地的人,在我们这样的地理位置,即使干旱也是不太能察觉的,毕竟我们这还有个别称叫“水城”。那么,我为什么印象深刻呢?
因为每年阳历9月末10月初,我们都会到山东枣庄收平菇回当地售卖,那个时候正是枣庄收玉米种小麦的时候。这几年每年都要到枣庄一个多月,让我认识到山东的汉子才是真汉子!家里的重活累活,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男人在干,即使我看到有那么几家,女人的身材比男人壮硕得多——别怀疑,山东,至少是枣庄,男人并不都是壮汉!甚至我们所接触的菇农,男人瘦小的居多。
说回正题。往年都是男人把平菇从菇棚用三轮车运到我们车前,除非有红白事或者别的需要男人出面的劳动。然而去年,男性菇农总是缺席,女眷们解释说,去“浇地”了——就是用机器把附近大河里的水,通过水管运到小麦地里。每家都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然而往前几年,没有这种情况。
去年我们去枣庄贩卖菌菇的一个多月,枣庄没下一次雨。因为枣庄的这个特殊情况,我顺带也留意我们当地的天气。整个秋天,我们下雨的次数也非常少——时间短、雨量小,附近也有农民用机器打水浇小麦地。
去年冬天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场大雪,至于雨,没有特别的印象。
然而今年春天,像是补偿过度,虽说春雨贵如油,但物极必反呀!下雨的次数多、雨量大,不仅如此,还有好几场让人不安的大风!
现在这个季节,我们这水稻已经种完。
上周,当地下了场还算大的雨,但持续时间比较短。对门家里还有地的大嫂子说:“也该下雨了,黄豆豆干得不出(芽)了!”
那之后,天气预告预告过几次小雨,但都失约了。
我们这干旱倒不至于真的旱到坏了庄稼,不过是费些事,像去年秋天在枣庄遇到的那样——架起机器,从大河里打水灌地罢了。
就现在,我又翻看了手机上的天气预告,貌似下个月梅雨季节就要到来——不过,我们苏北不像苏南,虽然相比平常闹心了些,但不会哪儿哪儿都湿哒哒的,也不会像苏南人民那样要准备足够多的内裤——我们这即使梅雨季节,挂在阳台上的内裤三两天也就干了,不会像平常那样干燥,也不会摸在手里潮乎乎的。
我们这个地方,极端天气发生的应该在全国都算少的,感恩!
台儿庄古城过年有什么活动?热闹吗
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简称“年博会”,自2012年底首届年博会举办以来,年博会已连续六年落户台儿庄,不仅促进了传统年文化的传承,而且提高了台儿庄古城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