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介绍
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用于祭祀,大型传统节日的表演。各处村镇都有自己的英歌队。参加英歌舞的人,基本是本村镇的群众,大多是青壮年男性。在工作之余集中训练排演。也有的村镇配有女子英歌队,少儿英歌队,也都是本村镇群众自发组成,工余排演。
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 ;中国香港; 泰国;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 汕尾市陆丰市 ,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潮汕意思
潮汕,古称潮州,简称“潮”,原称汕头市,潮汕发祥地,广东省辖地,是广东省三大民系之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地区是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的统称,即古代近代广东省潮州府潮州八邑地域,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北回归线与中国大陆海岸线相交处。1991年前广东省汕头市地域。1991年,原来的汕头市拆分成现今的潮州、揭阳、汕头三个地级市 ,三市统称潮汕地区。潮汕的民系认同、文化认同和移民出境于“潮州”时期,故海外潮人依旧以“潮州”称呼潮汕。
潮州、揭阳和汕头三个地级市,自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所属的行政区划称为潮州,从古揭阳县到潮州府(潮州八邑)再到汕头行署,均同属一个行政区划。是民系相同、文化相同、利害相关的地区。三市范围即潮州府八个县地域,潮州八邑分别是潮安、潮阳、揭阳、澄海、普宁、饶平、惠来、丰顺(丰顺县大部操客家话,1987年后属梅州市。) 潮汕商帮文化已千年,茶文化漂洋过海 ,享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美称,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近2000万人。潮州商帮形成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
潮汕是指潮州,汕头,揭阳这三个地区的统称。这三个城市以前是一个市来的,后来一分为三。这里的人主要以讲潮汕话为主(闽南语系),有着比较相似的风俗习惯。所以潮汕也是一种族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汕尾并不归在潮汕范围内,但是网络上很多人会把汕尾误认为潮汕的一部分。
潮汕(Chaoshan),海外和旧时称潮州,是一个以潮汕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民系,是中国岭南沿海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本地人之一,潮汕民系是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之一。
潮汕人以广东潮汕地区为集中地与祖籍地,主要遍布在中国岭南沿海的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海南等地,并于宋元时期开始,大量外迁到泰国、柬埔寨、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印尼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和沿海地区。潮汕是3000多万海外潮汕人魂牵梦绕的家乡。潮汕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华人地位最高的国家
是泰国。
泰国有14%的人口为华人,但是有人指出至少有40%的泰国人具有华人血统,泰国华人与东南亚其他几个国家比较,华人地位也是最高的。
泰国福布斯排行榜的前几位泰国富豪,都是华人,坊间素有各种版本传说:泰国总资产的60%、70%、80%乃至90%、95%都是由华人掌控的。
重要的是,泰国确有不知其数的资产由华裔掌控,更重要的是,2019年3月新鲜出炉的福布斯2016年全球富豪榜中,泰国共有16名富豪上榜,其中排名前十的富豪中有8-10位是华裔,华人大亨再次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