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刀砍杀贴身肉搏一度成了对敌的良策,但真的有效吗
只要勇敢冲锋,同心协力,就能胜利,这是冷兵器时代延续下来作战模式的路径依赖。
当然,你有大炮我有大刀,也是从清代中期之后面对西方船坚炮利、队形整齐而没有办法的一种宣传与动员。
具体到民国时期,此类观点的形成应该是抗日神剧看多了,拿着大刀的中国人没有独特的武功,也是有血有肉具体的人。
大部分洋人的职业军队训练有素,协作有序,即使是贴身肉搏也不输给中国人,大刀队在实际作战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在近代战场上,随着机枪大炮的广泛应用,大刀砍杀贴身肉搏这种领兵器时代的战争方式逐渐被淘汰。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场,满清的僧格林沁的骑兵就完败于英法联军的枪炮之下,从此宣告冷兵器大规模的退出了现代化战争的舞台。再说,日军的单兵格斗能力普遍要高于中国军队。所以要说,在抗战时期大刀砍杀贴身肉搏成了对敌良策,基本不现实。
但是在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刺刀见红,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或者徒手格斗,不失为一种战术手段,是增强我方意志,壮大我方士气的有效手段。 一是在打伏击或者阻击的时候,由于没有空中掩护力量,面临敌军空中疯狂轰炸,为了减小伤亡,我方必须混进敌人中,展开肉搏,这样就可以把敌我双方混在一起,敌人的空军就不敢随便前来轰炸。
二是夜战的时候,悄悄摸进敌人,趁敌人疏忽,用大刀砍杀,傅作义的百灵庙大捷就是这个案例,利用风雪天气,长途奔袭,悄悄接近敌人,敌人正在熟睡,此时大刀砍杀于无形之中。 三是地形复杂,敌我双方不便于枪械的发挥,或者极端天气条件下,枪械失灵,这时就得用大刀了。
四是在大规模战争的扫尾阶段,冲锋号响起,漫山遍野的我军冲向敌人时,为了震慑敌人,壮大我军士气,纷纷上刺刀,与敌人搏斗,这样战争就结束的很快。 五是就像很多影视剧里面那样,大刀砍杀是一种袭击日军的手段,但是又不是普遍的情况,战争最终还是要靠大规模的进攻战才能解决问题。
向为抗击外来侵略而牺牲、奋斗的前辈英烈们致敬,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特约嘉宾:一枚蜻蜓。
大刀队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大刀敢死队”。
大刀队当然在抗日战场上非常有效,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果,但是这都是当时抗日时期的无奈选择,大刀队甚至可以被称为“敢死队”。
大刀队的来历。
大刀,本来只是西北军装备不足之下的造物,配备特制大刀和牛皮制刀套,并且专门对大刀术进行了训练,组织了各级“大刀队”。
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大刀敢死队为西北军的“开疆拓土”,曾打败奉系军阀李景林,占领了天津。
从此之后,西北军对于大刀术的训练越来越重视,终于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大刀队的初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因为我军装备等方面的劣势,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喜峰口战役的危急关头西北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局面,挑选了500名擅长大刀术的官兵对日军发动夜袭。500名大刀队勇士只携带大刀与手榴弹,英勇无畏的对日军展开偷袭,取得了辉煌战果。
从此之后,大刀队在白刃战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为了日军的克星,并且在喜峰口战役中多次使用大刀队发动夜袭,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果,打出了我军的威风。
《大刀进行曲》一直到现在都是抗日歌曲中的经典,这首歌就是1937年作曲家麦新专门为大刀队所作,在最初发布的时候就专门标注“献给29军大刀队”。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大刀队在抗战里效果一般吧。
之所以出现大刀队,其原因是比较简单,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来源复杂,有很多步枪没有合适的刺刀,也无法补充,所以被迫改用大刀。但是在内战过程中,由于各军阀部队总体上火力比较薄弱,所以大刀加驳壳枪的组合颇为有效,这才正式有了西北军的大刀队。
大刀队成名的喜峰口战役,对战的对手是混成第14旅团,具体此战日方战死多少暂时没查到资料。但是在1932年7月到1934年2月混成第14旅团共战死、病死、战伤死145名,战伤368名。
除喜峰口战斗外,混成第14旅团在喇嘛洞附近与东北军战斗战死25人,战伤死2人,失踪1人(后确认战死),战伤37人,冻伤46人,还有一次是羊山战斗,所属的一个骑马步兵小队几乎被义勇军全歼,31人里战死23人,负伤3人。
混成第14旅团在此期间其他还有一些小战斗,伤亡数字不详,而且喜峰口也不全是大刀队的战功,总体来说大刀队战果并不是很大,不过此战也算是打出了气势,比较鼓舞人心,《大刀进行曲》应运而生,对于全民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吧。
纯属扯淡,如果有刺刀,谁TM的还背笨重的大刀!
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刀进行曲》,可谓是热血沸腾: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
让人们对手拿大刀的中国军人有深刻的印象,仿佛大刀成为了抗日救国最先进的武器。
其实,火枪刚刚诞生并且流行的时候,因为火枪射速慢,在上子弹的时候有可能被敌人冲过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为火枪手提供了刀剑一类的兵器用于近战。
普法战争爆发,发明了刺刀,大大提升了各国陆军士兵的战斗力,短小的刺刀安装到枪上之后,不但减轻了士兵的负重,还让士兵打起仗来更得心应手,可以说,刺刀本身就是用来替代大刀这样冷兵器的。
所谓“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这句话就不用解释了吧!二战时期安装上刺刀的步枪,甚至比人都高,二本三八大盖加上刺刀长1.78米,敢问出了青龙偃月刀,哪里还有这么长的大刀。
据说连过武术的人,拿起大刀砍鬼子跟玩一样,这个纵横就不太了解了,我大学体育课学得是太极剑,学了一学期也没有入门,据说刀比剑还难,这个就不清楚了。
如果真的深入学习,学得要领的话,估计也很厉害,但是练刀法绝对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刺刀可以说,掌握几个战术要领就完事了,拼刺刀,实际上几下子就完事了,不会出现三国演义中,大战三百回事的情景。
在抗战中,因为我国和日本都处于缺弹少药的情况,在子弹不充足的情况下,近距离冷兵器作战就成为大概率事件,据说我军在最困难的时候,人均四发子弹不到,不冲上去跟他肉搏,等着被崩啊!
林老总曾经说过,“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部队”,不会拼刺刀是不行的。
但是一把大刀普遍在四斤左右,对于一个士兵来说,负重还是过高的,而且这并不表明大刀就比刺刀好用。
(影视剧中的大刀)
抗战时期让大刀最出名的战役,应该就是长城抗战中的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重创日军,据说在喜峰口一战中,二十九军大刀队一战歼敌五千余人,日本士兵害怕大刀队,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到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
这把知道抗战神剧都是怎么来的了吧!
著名作曲家麦新,热血澎湃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迅速风靡全国。
当时上海学生唱着《大刀进行曲》走向街头募捐,要为前线战士制作大刀,看来学子拳拳爱国之心没有用对地方。
真实的历史情况下,大刀队的核心并非大刀,而是手枪,大刀队的正式名称是手枪队。
二十九军脱胎于西北军,冯玉祥早在1916年的时候就组建了手枪队,因为每人背一把大刀,所以被俗称为大刀队。
当时大刀队的主要武器是以盒子炮为主,每人配备一把手枪,并且配备一定数量的子弹,手枪射击距离远,不适合远距离交战,因此中国创造性的组建了手枪队,其主要的作战思想就是出奇制胜,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使用手枪在实战中的国家。
手枪队的主要作战职责也并非是应用于正面战场,而是偷袭!这才叫出奇制胜,手枪队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特别高,并且平时注重锻炼,是西北军的王牌军队。
之所以会让一把大刀如此现眼,完全是因为西北军经费不足,手枪子弹不充足,在手枪子弹打完后就只能是肉搏了。
当然,这种“手枪+大刀”的配置的确被西北军玩出了花样,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表现最好的时候,其实也是突袭。
大刀肯定是比空手上战场要好很多,但是其根本还是部队装备的缺乏。
当年那些募集资金的爱国学生肯定不知道,大刀队缺的其实不是大刀,而是手枪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