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想到的鸟儿预示天气的谚语
预示天气就要下雨了。这句话说的是风将要扬起的时候,石燕就成群的飞起;天将要下雨的时候,商羊(一足鸟)就会出来飞舞。
盘旋屈曲的狂风,仿佛弯曲的羊角,闪烁的电光划破长空,如同雷神挥动着鞭子;这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总结的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622年发生地质气候事件
1622年发生的地质气候事件:山东郓城、巨野地震
天启二年二月初七日(1622)四月十六日兖州府、济南府、东昌府地震。济宁州发生百年没有的大地震。初六日夜,郓城地震,有声如雷,地裂泉涌,鸡犬鸣吠,墙屋倒塌。巨野城垣雉堞倾倒过半。文庙庑舍皆坏。历城震声如雷,房摇地动。曹州(今菏泽)、城武、曹县、濮州(今河南省濮县)、朝城、金乡、鱼台,皆大震有声。波及兖州府东阿,平阴,东平州(今东平)、汶上、定陶。济南府历城、济阳、齐东、邹平、阳信、淄川、新泰。东昌府聊城、莘县、馆陶。广平府清河、鸡泽、肥乡、成安。河南省河南府洛阳、偃师。开封府杞县、尉氏。归德府商丘、睢州、鹿邑、阳武以及徐州、肖县、沛县、丰县等三省三十余府州县。震中烈度(Io)VII-VIII,震级(M)六级。到三月初七日,济南府、东昌府的历城、长清、济阳、临邑、乐陵、东阿、茌平、肥乡等地又发生五点五级地震,并连震三日,倒坏民居无数,聊城、武定州等同日亦震。 天启二年(1622)二月十四日,因北直隶频年烦累,诏免其加派。有司需团练乡兵;辽东难民来归内地,应发谷赈济,使垦荒田。
陕西地震
天启二年(1622)九月,陕西固原州星殒如雨。平凉、隆德诸县及镇戎、平虏等
山东郓城、巨野地震
天启二年二月初七日(1622)四月十六日兖州府、济南府、东昌府地震。济宁州发生百年没有的大地震。初六日夜,郓城地震
1571-1644年北方大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异常低温天气,有36次初霜、雪期提前,终霜、雪期推迟现象,其中1620-1640年是明代最为寒冷的时段。
人的一生能遇见几个值得珍惜的人
在我的一生当中最不能忘记的是河南省文化厅2004年一2005年在枣朱村进行驻村帮扶的王霞处长,她作为共产党员和驻村帮扶队长,不顾天气的好与坏都能一身作则到枣朱村贫困户家中进行了解情况,给予了帮助。如:冒雨到贫困户家中看看住在漏雨房中生存的穷人,王处长感到痛惜和同情,并为贫困户申请拔发维修房屋资金。不顾严寒又为枣朱村群众申请来了打井项目,结合当时的民间组织《尉氏县红丝带协会》成员,进行监督使其打井工程顺利完成!这就我前办生中最忘不悼的亲人……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我来试试回答。建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是曹操,其他建安七子也好,包括才高有八斗之称的曹植,虽都是诗文之人,但都比曹操差一点。
建安文学的特点主要是受乐府民歌影响,在这基础上去抒情叙事,以四言和五言诗歌为主,短句多而简练,诗中慷慨悲凉有气势,这是建安风骨所在诗文魅力。
曹操的诗《短歌行》就是建安诗文的典型代表作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小诗开头就直抒胸怀,并借杜康有酒饮可解忧,见豪情壮志的大情怀。当你读到小诗的结尾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英雄气概已经全来,在当时建安诗文之人,也只有曹操把建安文学的特点,表现的如此突出。简练,大气,境界均可是建安文学的经典作品。
其他建安诗文之人,从诗文水平,从思想和境界,从社会经历上,都要比曹操差一些,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面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数曹操。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多是叙述他的豪情壮志的。下面就直接表现他雄心壮志,昂扬进取精神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作一简要分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终、止)时,腾蛇乘
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志不已。盈(长)缩(短)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的人生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个自然规律是必至之常期,但人的事业心和为之实现而奋斗的精神是无限的;自然的生命的修短非人力所能改,但自我的精神道德的修养却是可以自求多福———立德、立功、立言以永垂清史。全诗以浩然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因而能突破四言的局限性,中气呵成,使全诗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这个整体便是壮心不已的诗人,自我塑造的英雄形象。至今读其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自强不息,昂扬进取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作为诗人的曹操,“养颐之福”所获得的艺术的永生。
谢邀!先介绍一下“建安七子”:
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与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七子”。建安七子以五言诗为主,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可以实现单句内多意和转折,不像《诗经》的四言需要狮子大转身,很费周折。但是建安七子的五言诗多为长诗,一两千字亦有之,这就让诗的短小精练有了需求,从而催生了后来五绝和五律的诞生。建安七子诗、词、赋皆有,《文心雕龙》对其评价甚高。
下面解读一首王粲的《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露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诗的大意是:西汉的都城(长安)乱象丛生,董卓命奸人制造祸端。我伤心地离开中原故土,投身遥远的荆州。乡亲们含泪为我送别,依依不舍地抓住车辕。放眼望去,一路上没见到别的,唯有白骨布满了荒原。路遇一个饥饿的妇人,把孩子弃于野草之间,哭述道:“我尚不知死于何处?谁能让我们母子双双保全!”我急忙策马而去,不忍再听她伤心的语音。我登上霸陵继续南行,回头望了一眼长安。我终于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渴望明君贤臣的心情,不由得伤心不已。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较高,但是从这首诗来看,通篇以叙述为主,结尾发出慨叹,平铺直叙、并未见奇巧之处,较后来唐宋诗的提炼之功相差甚远,可见诗歌的发展道路是艰辛而又漫长的。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今存诗歌20余首。最著名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他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下面就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解析如下,诗的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诗的前四行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表现。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