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问题: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前言
格律诗的对仗是基本规则之一。以八句的律诗来说,有的诗四联都对仗,有三联对联,标准是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有些特殊的格律诗,对仗会有特别的状况:只有一联对仗、完全不对仗,首联对仗而中间联不对仗的现象。
而每一联的对仗中,也会有一些儿要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对联的基本要求
1、平仄相对,与平仄不拘
格律诗有四种句式,仄收两种作为上联,平收两种作为下联。形成两种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框内平仄都可以,除此以外,上下联要平仄相对。
另外,还有三仄尾、锦鲤翻波、救孤平、拗句救拗等对仗方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2、结构相对
例如上联是2221,下联也是2221,可参看杜甫《秋兴八首》颔联: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颈联两句是2212: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很注意颔联与颈联的变化,结构特意避免雷同。
3、词性相对与宽对的使用
1)工对与宽对
一般来说,对仗的词性要相对,类别要相对,例如杜甫的工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但是格律诗中并不一定要“工对”,好的作品往往是善于使用“宽对”。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另一首颔联: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新主对昔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类别。
2)中心语与修饰语
另外对仗时,偏正词组的中心语相对重要,修饰语不必太工整。例如杜甫五律《寄贺兰铦》中的颔联:
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
万里--日,白头--翁。中心语都是名词:日、翁,万里和白头都是修饰语并不是太工整,但是整个词组是对仗的:万里日、白头翁。
杜甫《曲江二首》的颔联是著名的“借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二、 四联对仗的不同表现
1、四联皆对(宗楚客体)与三联对仗
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说杜甫的《登高》是四联皆对的首创:
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其实四联皆对的诗,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的”八句皆对“的《楚妃叹》:
幽闺情脉脉,漏长宵寂寂。草萤飞夜户,丝虫绕秋壁。 薄笑夫为欣,微欢还成戚。金簪鬓下垂,玉箸衣前滴。
萧纲的诗还称不上五律,南北朝·庾信这首”十句皆对“的《王昭君》除了一处失黏外,基本是五言排律了: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
第七句”绿衫“与第六句”垂泪“失黏以外,就是一首五言排律,
初唐有一位诗人开始写七言八句皆对的律诗,《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作者是初唐宰相宗楚客,这种诗体被后人称为宗楚客体。宗楚客能被后人所知,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孙女婿叫李白。
除了四联皆对以外,还有前三联对仗,或者后三联对仗的律诗。例如杜甫的这首《恨别》前三联对仗: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里就不举例了。下面说说格律诗比较特别的对仗。
2、通篇不对仗
通篇不对仗的五律,最著名的是李白和孟浩然的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指出: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
”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沧浪诗话》
3、只有一联对仗
黄鹤楼上半首古体、下半首律体,只有一联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半古半律的律诗,基本可以算是古体诗了。但是也有一些符合格律的诗,的确只有一联对仗。
4、第一联对仗的偷春体
还有一种,例如唐李白《送友人》第一联对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第二联不对仗: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这种对仗的方式叫做偷春体,梅花之先春而开之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结束语
对仗是格律诗的基本要素之一。注意灵活运用宽对。
在“ 四联对仗的不同表现”中提到的2、3、4类型“律诗”都不是主流,建议还是以至少中间二联对仗为标准。
其次,八句都对仗的五七律和四句都对仗的绝句,也都不是主流,容易让读者产生多于雕琢的感觉。驾驭不了的话,尽量避免。
@老街味道
先录入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王维的《山居秋暝》。以下将用这首诗举例说明: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比较讲究的律诗,一般在第二、三句,或第四 、五句嵌入一到两副工整的对联
象上述诗中,第二、三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四、五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互相对仗成联,是比较讲究的律诗精品。
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
律诗的对仗,也就是律诗中对联的对仗,大致有以下要求:
1、相同位置的词、词组成对;
2、词性要相同,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3、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里的词义主要是意境,不是说要表达同一种东西,那样就成了“合掌”之病了。比如说“山”可以对“水”,但如果对“岭”就合掌了;
4、平仄要相反,相同位置的词要平仄相反,但不是绝对严格,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实有好的词汇可以不拘平仄,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但尽量不违反尾字“上仄下平”的要求。
对仗是律诗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是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对仗的要求有三点,第一是平仄,就是句内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对。七言主要看二四六三字,五言看二四两个字。就是说二四六三个字要么是平仄平,要么是仄平仄,基本句式是:五律
第一种:(平起)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起)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律:
第一种:(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种:(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要说明的是二四六必须按照律句要求,但一三五三个字则宽泛得多,所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法,但第五个字必须注意,要防止三平尾或者三仄尾,就是说句尾三个字不能同是平声或者同是仄声。
第二就是句间词性要相同,就是上一句(出句)与下一句(对句)的词性或词组结构必须一致。古人要求按照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现代宽泛一些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就行了。
第三是全句的结构要相同。就是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一联内两句必须一致。
还要说的有些特殊对。
如借音借义对
借音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呵呵。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
借义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般指“经常”“通常”的意思,但还有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的意思,这里借长度的数量与七十的数字对。
扇面对就是一个领字领出四句两两相对,如毛泽东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是典型的扇面对。
谢邀。
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格律诗分为律绝(四句)、律诗(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
律绝(四句)
我们这里先明确一点:绝句是不需要对仗的。因为绝句字数太少,如果太过卖弄形式,容易造成诗意的局限,所以基本要求这个选项里面,绝句是可以不对仗的。
当然你的才气杠杠的,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天然成对,那当然是好的,是值得景仰的。而绝句不设对仗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文体向内容屈服的放低要求。
所以,朋友们千万不要在分辨律绝的时候拿对仗来作为标准了——我为什么首先要讲这一点,因为曾经有不少的朋友在评论区里用对仗来区分一首诗是否格律诗。
再说一遍,有对仗的律绝是好诗,但不是必要条件。
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一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前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后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句全对仗的比较少见,像王之涣这首不仅工整,还递进,是五言律绝中的极品。
在论诗的时候,这首《登鹳雀楼》称五绝之天下第一,没有人不服气的。
律诗(八句)
格律诗中对仗相关规则和说法最多的就是四联八句的律诗了。了解律诗的对仗,就基本上对格律诗的对仗都清楚了。排律也没什么意外。
律诗比绝句多了中间二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二联(颔联、颈联)是必须对仗的。
对仗是由骈文中对偶句发展而来,上官仪进行整理,上官婉儿和宫廷诗人一起把对仗写进了格律诗的规则。
对仗是为格律诗中律诗、排律的基本规定。
在最早规则出来得时候,也就是最严格的时候,如果中二联不对仗,就可以判定这只是一首古体诗,不能算近体格律诗。
后来可能是太严格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就放松了对颔联对仗的要求。也就是说只需要颈联对仗就可以了,颔联可以不对仗。但是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这一条还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诗之外了。
而这种颔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的诗,古人有一种特别的称呼,叫做“蜂腰体”。就好像蜜蜂的腰一样,在中间位置对仗,勒紧了,非常形象。但是就好比“折腰体”(失粘),这其实都是过严的格律要求对自由创作做出的无可奈何的让步。
这也给我们创作格律诗作出了建议: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实在做不到就不强求,保证颈联必须对仗,至少达到律诗的基本要求。这个和我们对平仄格律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能合律,尽量合律,实在是合不了,就当写的古体诗好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些对仗和格律知识,心中有把握地放宽,而不是不学规矩,漫无目的的乱射。
律诗中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遵从格律诗整体的平仄关系,更多体现在字词的对应关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在律诗格式中,除了“蜂腰对”,还有一种首联就对仗了,颔联不对仗,然后颈联又对仗。就是首联,颈联对仗。这个就是把原本应该在颔联的对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提早来了,古人又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偷春对”。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排律(十句以上)
排律的对仗、平仄都遵从律诗规则。唯有一点不同就是排律很长,像“百韵”那么就有一百联。而排律和律诗是一样的,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他联必须全部对仗。
那么“百韵”排律就是有九十六联都是要对仗的。虽然不一定有这么长,但是比律诗多出来的联都必须对仗。这不仅仅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很变态,即使对古人来说也很难。
所以排律少有写得好的,大多写着写着,就不对仗,或者窜了韵(百韵也不容易),成为了古体诗。当然也有高手,杜甫就是,“诗圣”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
因为古人写不好,今人基本不写,对仗也和律诗一样,我们这里就不举例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
对仗的格式
而对仗本身也有几种类别,并非简单地字词堆砌。
从是否严谨来分工对与宽对。
律诗中的对仗从宽严角度来说分为两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工整,丝毫不乱,这个就叫“工对”。另外一种看上去没那么严谨,同样看杜甫的诗:“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仔细分析下来,确实对仗,但乍看上去又有些散,这种称之为“宽对”。
从文法来分有“并肩对”、“流水对”。
“并肩对”简单来说,出句、对句要么都写景,要么都抒情,要么都叙事,然后在格式上还对仗,上下两句的重要性都一样,没有轻重之分。
“流水对”相对“并肩对”来说,注重的是联中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不再是场景、叙事、抒情上肩并肩的对仗,而是整个内容要像流水一样往下倾泻,但在字词上又要对仗。
从行文上来说,并肩对多用来写景、铺陈、描述,而流水对则更多地要来推进诗意,对作者的文笔功力要求更高。同时如果出现重复的流水对,节奏感、内容都是对比对仗,在诗歌的创作中是会出现臃肿修辞,给人冗长的感觉。
拿五绝第一来举例: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联就是并肩对,第二联就是流水对。这样就避免了四句的文法一致,同时由于对仗的节奏感不同(动词位置不同),在吟诵的时候,音律也不显得重复、呆板。对仗的节奏感,我们也要注意灵活多变,这是在内容之外,形式上更好听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律诗的颔联、颈联的创作中,一般也是并肩对、流水对交替使用,让我们的诗不但工整,还要不失生机。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遇到了青鸟使,才能邀他入赤松家。这是流水对。后面的“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则是并肩对。
当律诗中的对仗是流水对的时候,像是巍巍高山中的一眼活泉,增添整首诗的灵动气质,如行云流水,鲜活生动。
以上就不止于格律诗对仗的基本规则,连如何分类、如何用好都一次性讲清楚了。
具体的应用大家还是要多读古诗,对照着看,就一目了然。
希望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