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季节是天长还是夜长
现在是夏季,这个不用说都应该知道,当然是天长了,记得有句古话说的好,叫冬至数天长,夏至数太短,意思就是冬至那天是一年中天最短夜最长的时候,从那天开始天会渐渐变长,夜渐渐变短。
夏至这天是一年中天最长夜最短的时候,从这天开始,天会渐渐变短,夜会渐渐变长。现在才过夏至不久,当然是天长夜短了。
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是斜着身体旋转的,这就让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地球上的23.5度N——23.5度S之间来回直射。
当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时(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地区是昼长夜短,南半球则夜长昼短。今天是7日24日,太阳直射点位于我们北半球,因此是昼长夜短,南半球则和我们刚好相反。
几月天长几月天短
每年的六月廿一或二是夏至、天长夜短。每年十二月廿十二日是冬至、夜长日短
一年365天当中,夏至(6月22日)是白天时间最长,冬至(12月22日)是白天时间最短。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扩展资料:
夏至冬至习俗:
一、吃面
“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这天我们南方地区就有吃面的习俗。因为从夏至开始就要进入炎热的三伏天,这个季节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疾病,面条是软化食品容易消化。再说长寿面长寿面有长寿的意思。喜面喜面有喜庆意思。
二、撑夏
撑夏就是撑下巴,说是夏至以后人喜欢打瞌睡,整个人无精打采,身体消瘦,这天吃鸡,有鸡来撑住下巴,免的打瞌睡。
三、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农历的五,六月份白天长,十一,十二月份白天短。
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与太阳的直射有关,当太阳直射那个半球时,那里的白天就长,在农历的五,六月份,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这时是我国白天最长的,而十一,十二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这两个月份就是我们白天最短的了。
冬至后天变长,夏至后天变短。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延长,平均每天增长白昼时间为90秒以上,也就是1分三十秒。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天长天短什么时候区分
冬至后天变长,夏至后天变短。
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延长,平均每天增长白昼时间为90秒以上,也就是1分三十秒。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冬至、夏至的农事活动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
我国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
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