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曲阜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济宁曲阜好玩的地方
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孔府、孔林“三孔”历久弥新,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新三孔”蒸蒸日盛。境内拥有3A级以上景区14个,“三孔”景区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各类文物点81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05项。
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东方圣城”之称。好玩的地方很多:首先就是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每年“祭孔”盛典都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尼山圣境的一系列景点;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山;周公庙颜庙;孔子博物馆;孔子文化园等许多好玩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天坛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天坛主要建筑有:
1、祈年殿
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
2、圜丘坛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3、祈谷坛
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
4、神乐署
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
天坛的特点: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指的是地球时空背景还是人类历史文化?怎么理解
首先可以明确一点的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只能指人类历史文化。因为不要说二千五百多年前,即便是现在,也没有谁能改变地球时空背景。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孔子的出现,我国的历史文化长廊将是一片漆黑。这是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溢美之词。
<孔子春秋>剧照
这里有必要先来谈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产生的先决条件。孔子一生有学生三千,入室弟子七十二人 ,颜回和子贡是孔子最为得意的两大弟子。
孔子说,颜回的学业道德堪称完美,但缺乏生活能力,搞不好会饿死。子贡则不一样,除拥有颜回所有的美德外,子贡机智、口才好,还是个赚钱能手。他是孔子三千学生中的首富,曾数次解孔子于饥饿与危难之中。
<孔子春秋>剧照
子贡曾这样夸自己的老师:“他人之贤,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学生子贡对孔子崇拜到五体投地,完全一副高山仰止的感觉,所以才奉孔子为”日月”。而正是有了子贡将孔子喻为“日月”在前,才有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说在后。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也并非朱熹原创,而是转录于宋代文人唐子西所著的《唐子西文录》。不过唐某人于“蜀道馆舍壁之间”,偶然发现的两行无主题诗罢了。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多种思想流派并驾齐驱,俗称百家争鸣。西汉建立之初,多年战乱导致的经济萧条短时间内难有缓和。统治阶层认识到,唯有减赋税轻刑罚,才能缓和阶级予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与民生息、无为而治从而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公元前141年,威武霸气的汉武大帝登基。经过文景之治后,西汉综合国力大增,而摆在汉武帝面前有两大难题:一是各诸侯国进一步坐大,二是匈奴猖獗边境不宁。
<孔子:决战春秋>剧照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急需利剑出鞘,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又不能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基于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迅速为朝廷所采纳。由此,儒家学说及思想逐渐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并得以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总结
总的说来,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是以老子的道家思想及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角,诸子百家为辅。随着历史的发展,说因缘际会也好阴差阳错也罢,道家思想逐渐沦为小众,儒家思想却成了天下读书人的专宠。“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的一个最高级别的赞美。
南宋理学家、大儒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哩?我的理解是: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开创者,终其一生为为“克已复礼”、为普及教育奔走、呼号。可惜他生不逢时,"满复经纶"无人尝识,一生只做过一个多月大官便被辞退,他只好奔波各地收徒教学。据说他收有三千子弟,教出七十二贤人,最得意门生有十个,可见孔子一生教书育人是很成功的。
春秋战国时间,各国重武轻文,文人难有作为,教育更是缺失。当时学校都是官办,只收官家子弟,百姓子弟与文化教育无缘。孔子立志改变教育界现状,提出“有教无类”,并亲力亲为,到处办学,到处收平民子弟为学生,使教育面向平民百姓。而孔子教出的三千子弟和以后的徒子徒孙们,绝大多数师承孔子,在当时各个诸侯国中大办平民学校,使当时各国文化知识、文化水平得到空前发展。
孔子在推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又将前人所有重要著作进行搜集、整理、评注成卷供后人学习研究。当时经孔子整理成册的有:《春秋》、《诗》、《书》、《礼》、《乐》、《易传》等。经过孔子的搜集整理,使许多几尽失传的古籍重见天日。如果孔子不这样做,那么中华文化恳定会出现大面断层的严重后果。
正是孔子毕生致力教育,使中华文代传承起到质和量的变化。正是孔子创建"儒学",使当时的社会从愚昧走向启蒙,正是"儒学"的普及,才使天下读书人有了出仕之路,正是"儒学"的应用才有了统治者有了治国的武器。也正是孔子对先期文化进行了抢救、挖堀、修正、提高,才有中华文化的前后传承。所以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